共检索到 254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独特代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蕴含的"匠心""匠艺""匠道"精神和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高度契合。虽然非遗项目进校园已经普遍存在,但是其在校园发展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展方向模糊、普及率低、影响力弱、专业度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校园传承工作、科学选择"非遗"项目和全力打造课上课下互通互认、专家学生联合创作、校内校外有效实践、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四大平台的对策。
-
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探索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开创特殊时期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等工艺进校园、进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并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寻求疫情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教育。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需要建设一个系统性的“复合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是由非遗传承人、政府和文化事业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合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组成主体之间彼此互相依赖、联动互通,具有行动关联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复合主体”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地方非遗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创新。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非遗项目融入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刍议 2020-06-0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全面铺开的今天,高校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传承非遗技艺。在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文化的传承者,并以此做为教育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传承""创新""研究"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使其环环相扣,培养"传""承""研"三位一体的合格人才。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的核心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现状,展开非遗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提出从设计学科构建一套集非遗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传播设计于一体的课程群教学实践模式,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