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2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范式深化与重构——以“岳州窑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范式由此进入一个深化与重构的过程。本文以岳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传承为例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化传承途径及其方法,旨在深化岳州窑传承范式,使岳州窑非遗项目从基本的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上升到新型陶瓷产业创新发展的颠覆性重构。
-
数字化视角下的焦作非遗传承与创新途径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是基于移动互联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将焦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进行数字化实践,应用于太极拳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技艺类非遗的整理、传承和创新的新途径。
-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湖南省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产物,包含了人们的丰富经验和无穷智慧,反映着文化个性和文化形态,极具文化、社会、经济、旅游价值。随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摘要》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非遗的传承危机一直存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深度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优势、问题及应用案例,科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体系,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
青州农民画的数字化传承路径浅析① 2020-06-01
在非遗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调研时,常常会听到传承人这样说,“非遗重在传承,传承重在坚守”,这句话既反映了他们具有甘于清贫、传承文化的爱国情怀,也充分彰显出他们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现状的些许无奈。目前,对于非遗文化而言,传承文化后继乏力和人才培养不足已成为历史事实;所以,对于非遗,要坚守就要推广,要推广就要将非遗数字化,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做到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青州农民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它体现着青州的地方文化特色,美化着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着现代人们的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将农民画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通过极简方式传播讯息,进行智能推荐,整合农民画信息数据;通过趣玩游戏与视频教学让受众了解并学习;用娱乐化交互方式取代传统方式,提高年轻人与优秀画家的趣味化交互体验那么我们的农民画会不会走向一个蓬勃发展的明天?
-
基于文化产业理念的水族马尾绣工艺设计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水族马尾绣依托贵州全域旅游的契机,以"非遗+文旅+文创"的商品化形式谋求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本体的忽视,使得马尾绣的发展出现了价值定位偏离和文化消减等情况。从文化产业的理论视野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键首先是强化文化自信,其次是扩大文化认同范围;在技术层面则是大力推进马尾绣和水族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进而运用数字化技术与网络媒介,面向世界文化和艺术观念通过设计的方式创新和重塑马尾绣文化意象,从根本上激活马尾绣技艺的发展生命力。
-
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2020-06-01
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现了种种问题,如何在当今时代下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已经显得十分的重要。文章以数字化音乐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实例分析,探究了数字化音乐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