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8)

共检索到 198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提出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对IaaS、Paa S和SaaS服务模式的分析,论文将非遗数字化保护创新工作与云计算服务相耦合,构建了由基础资源层、平台服务层、平台应用层构成的协同创新云平台模型,从协作机制、技术支撑、理论建设层面分析了平台的构建策略,从而为推动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的云化,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创新应用。

  •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媒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非遗”影像记录制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而我国针对“非遗”项目开展的影像数字化采集与传播工作仍任重道远。我国要解决“非遗”影像记录的保存与利用问题,首先需要探讨“非遗”影像记录开发与活用的手段与模式,通过整合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表演传承人等群体力量进行“非遗”影像记录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其次亟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借鉴学界已有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基础上,以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子项构建“非遗”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来规范开发利用行为,防止对“非遗”影像记录的过度开发和滥用。“非遗”影像记录可用于数字化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非遗”影像记录的二次利用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与此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妥善处理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与表演传承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0-06-01

    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用数字化创新设计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视野下非遗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文旅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并以嵩山木板年画为例,打造适合河南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及数字化对策 2020-06-01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 基于津沽文化脉络的文创产品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类比故宫博物院等优秀文创产品产业化发展思路对津沽文化脉络进行文化传承元素的有效梳理,结合产业化发展的活态传承与保护形式,以文创产品设计为研究载体,带动城市文化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产业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不同领域文创产品设计案例。以市场需求定位设计层级,建立在设计层级基础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从升级保护技术的角度拓展产业化发展思路,结合数字化营销模式,适应现今智能化时代需求。总结了非遗文创产品在层级设计指导下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在现代与未来概念下的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带动了天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天津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理念。

  • 非遗手工艺传播方式创新研究——以新会葵艺为例 2020-06-01

    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保护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文章针对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视频等传统数字艺术表现形式及侧重单向传播的现状,创新非遗手工艺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方式。基于交互设计理念,以广东新会葵艺为例进行面向用户的交互动画设计实践,探索非遗文化转化数字影像的规律,实现了手工艺流程展示与交互设计的融合。交互动画、互动游戏等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艺术媒体形式是非遗手工艺传播的未来趋势。

  • 3D打印技术视角下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开发研究 2020-06-01

    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展示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尤其为民间传说类非遗带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中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3D打印的基础理论,以土家吊脚楼传说故事为实例,提炼出基于3D打印技术的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借鉴,为中国民间传说类非遗数字化保护模式提出建议。

  • 基于G/S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数据可视化共享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其实施数字化保护是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明确非遗内涵与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内外非遗保护的现状与数字化保护问题,综合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云计算及客户端聚合服务技术,构建基于G/S模式的客户端聚合服务平台,并应用HGML和ICHML方法实现非遗资源中的异构数据整合共享和可视化,最后,以淮阳太昊陵为例,搭建了非遗保护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以期有效地解决非遗数字化遇到的技术难题,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