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8)

共检索到 198 条数据

  • 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研究 ——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锡绣数字化传习工作坊为例 2020-06-01

    数字化重构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借助数字化重构技术,非遗数字化重构的设计需要遵循尊重技艺的设计再现和情感化的个性体验原则。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锡绣数字化传习工作坊通过一年多实践,较好地印证了非遗数字化重构的策略。

  • 阜阳地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承——以安徽省界首地区"界首彩陶"为研究个案 2020-06-01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形式多为言语或行动传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依靠数字信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末开启"世界的记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的设立标志着非遗保护数字化进程正式开启.在非遗保护数字化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大量工作者深入民间,扎根田野,通过加工、整理与研究,让许多濒临消失的文化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得以传承.

  •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2020-06-0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客观的分析了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保护现状,以及即将失传的冰灯冰雕技艺抢救和保护日渐频危现象,传统的非遗保护形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对传统的非遗保护与数字化的非遗保护形式两者各自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和比较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提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化非遗保护的对策和思路,并针对采用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和实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论证。

  • 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更替、多元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存续危机。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能够使其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基于对儿童认知特征、信息使用行为等方面的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形式上可以采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交互式阅读资源,线上学习平台,移动端应用软件,互动式网络视频和传承空间的数字化辅助资源等形式;在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承路径上可以采取原生地传承,学校或传承基地传承,社区传承,博物馆传承,城市公共空间传承和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传承等路径。

  • 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现代传承初探 ——以《好斗》纪录片为例 2020-06-01

    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通过纪录片的影像表述,运用数字化手法,探索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纪录片这一数字艺术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起的现实意义。笔者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长乐故事会的纪录片制作为例,为非遗数字化的研究探寻到新的技术手法,传递长乐故事会的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长乐抬阁故事会的了解,同时唤起大众对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 刍议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可能性 2020-06-01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性记录、保存、传播、传承等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信息时代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围绕非遗的数字化建档分类、数字化宣传渠道、数字化长期保存标准体系、数字化长期保护管理机制这几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可能性手段。

  • 关于黔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2020-06-01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异彩纷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数字化保护是非遗文化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黔南在非遗数字化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对黔南非遗数字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进行了研究。

  • 数字化视角下东莞千角灯文化内涵与价值 2020-06-01

    千角灯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东莞千角灯有了全新的特色与文化内涵,因之也具有了更高的价值。本文对东莞千角灯文化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千角灯这种非遗文化形式,并推广和传播千角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