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98 条数据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性转型研究——以傩戏为例 2020-06-01
贵州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急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的保护贵州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逐步改变传统的口授心记的方法,使贵州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能够迅速传播并突显贵州民间、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文章通过对分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非遗数字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为例,论述了数字化在贵州非物质文化发展、传承中的作用。
-
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与管理平台创新研究* 2020-06-01
基于目前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传播、管理与传承上面临的挑战,文章以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为研究主体,通过对杭嘉湖桑蚕丝织传统技艺的田野调研,获取桑蚕丝织织造"形、艺、技"的相关资料,然后从数字化传统技艺、实景活态展示、数字水印技术三方面探索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方案,最后,从蚕乡遗风、制丝技艺、丝织奇葩和保护传承四个部分探索杭嘉湖桑蚕丝织织造技艺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探索非遗项目桑蚕丝织传统技艺数字保护、管理与传承的可行性之路。
-
从数字媒体课程训练谈辽宁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 2020-06-01
依托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自媒体时代广泛快速的传播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使之流入时代的脉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针对从数字媒体角度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传播为例,致力于探索新时代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彰显数字媒体技术在文化产业传播当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 2020-06-01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领域均促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也逐步成为了文化遗产在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主要途径。通过数字化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数字为媒介进行图、文、音、像立体化多媒体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地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更加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因此,本文从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和形态研究方面对非遗数字化进行研究。
-
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2020-06-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影像。本文通过记录影像、传播影像这两个方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提高创作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媒体协作、正确保护合理利用,三个方面对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希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
传统手工技艺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2020-06-01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全球化冲击,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令人担忧。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非遗典型代表的民间各类手工技艺,亟须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保护与有效传承。本文就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手工技艺非遗资源进行采集、加工、传播、共享各阶段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与讨论。
-
羌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与价值 2020-06-01
2015年9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羌族,作为华夏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为久远的一个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存下数据众多的文化遗产,其活动与迁徙范围的广大,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与文化遗存,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明财富,也是大数据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
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2020-06-01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但挖掘和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非常薄弱,将数字技术合理运用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播当中,是提升民族地区非遗保护能力、扩大其传播影响的有效路径。数字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信息科学技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