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81 条数据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改变,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新兴文化所取代,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传承那些珍贵的即将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该如何创新从而将其融入到这个新社会呢?本文很好的阐释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
基于GIS 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系统 2020-06-01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线上展示功能。通过对现实艺术馆非遗中心的馆藏作品进行数字化加工,打造在线网上发布虚拟展馆,以此来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播和资源共享,从而让文物"活"起来,同时也得到更为广阔的保护和传承空间。
-
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与历史价值的挖掘和保护 2020-06-01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对于系统历史性考证和筛查的工作内容,诠释了历史性认定的明确标准,阐述了历史价值物质性表达和非物质性表达的载体,并根据考据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文献类和实物类。本文根据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普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历史价值挖掘与保护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对历史性判断标准认知不深刻、缺少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辨识性工具、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民众保护意识淡薄、历史价值延伸空间受限等问题,提出抢救口述材料、建设工具化的遗产历史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创造专业人才孵化环境、加强遗产地文化干预以及协调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等建议,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参考。
-
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2020-06-01
为摸清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现状,以探明地方文化资源,为这一地域的地方传统文化样貌留下历史存照,“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完成了对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文章就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基本情况、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雄安新区未来发展中的非遗保护对策等进行陈述,对雄安新区未来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
如何在新媒体视野下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自觉 2020-06-01
随着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代代相传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众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在新媒体视角下,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做好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工作。
-
浙江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史研究路径解读 2020-06-01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丰富、类别全面,与水相结合,对其加以研究更易凸显浙江的地域特色。通过对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与浙江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历史进程的勾勒,进而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演进,以此为契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水文化遗产研究的视野,在非遗门类史、子类史之外,借助水利行业、水利学科以及水文化研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考察视角和理论起点。
-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软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软环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条件的制度性人文生态环境,是相对于资源状况、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文化氛围、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的总称。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受到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软环境保障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机制化,为贵州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
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当前,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浪潮已经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阻碍,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对策.旨在引发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相关问题的思考,从而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