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7 条数据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研究 ——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社会、经济等多种价值的活态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都市化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方式已不再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多重优势的新媒体数字技术是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能有效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广东省的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普遍做法,探索更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方式,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
-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非遗术语外宣翻译的异化策略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研究 2020-06-01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遗也是世界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河南非遗的重要地位与其外宣翻译的缺失构成悖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采取合理的异化策略,对河南非遗术语展开系统翻译,成为河南非遗外宣过程中亟待完成的任务。
-
“文旅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以玉屏县侗族非遗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顺应新时代发展,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举措。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为推动民族文化复兴、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从政策措施、资源与市场、技术、业态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然而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获得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与之并存。基于此,以玉屏县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分析文旅融合新时代下玉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遇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以期为县域非遗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品牌IP化的视觉应用体验——以非遗项目蒙医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手工制品等.它是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文章以品牌IP化设计为基础,针对非遗项目蒙医药的整合研究,以IP形象为载体,集结了非遗项目蒙医药的技艺及文化,提出了非遗项目蒙医药品牌IP化设计的设计构思.
-
抚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非遗"特色教育的构想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资源枯竭、传统文化和技艺濒临消亡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刻不容缓.高校肩负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若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引入"非遗"的相关内容,实现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必将对繁荣地区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非遗咏传承 坊巷谱新章 ——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建设为例 2020-06-01
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2009年,福建省政府将叶氏民居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展示平台,结合古民居的历史底蕴与空间陈列,利用展品、图文、视听和传承人现场展演等方式,辅以数字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多方位展示丰富多彩的福建非遗。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非遗迎春 展中华古艺 ——石家庄市新华区第二届非遗迎春展演节开幕暨新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开馆 2020-06-01
2019年1月12日上午,由石家庄市新华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河北省手工艺创意产业促进会共同主办,河北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新华区第二届非遗迎春展演节暨新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开馆仪式在新华区文体中心隆重举行。新华区非遗馆为省会最大最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也是唯一一家由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受冲击甚至消解的现象,对其保护工作的开展及工作方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内蒙古赤峰市历史悠长,文化底蕴丰厚,赤峰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以赤峰市非遗保护传承的田野调查为个案,对赤峰市的非遗保护传承现状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研,从而有助于保护政策的制定和保护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