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东安铺锣鼓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广东作为我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十分重视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广东各级政府在过去几年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深入挖掘广东省地方性的非遗项目。本文阐述了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
非遗徐行草编文化困境解读及传承思考 2020-06-01
徐行草编是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当地的一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在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徐行草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化氛围薄弱,行业衰落,令人扼腕。本文详细分析了徐行草编在当下所面临的发展阻碍,并从设计的专业角度就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徐行草编艺术的传承及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思考。
-
晋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完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晋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为具体切入点,分析了晋南非遗文化对美育的重要性,并探究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够对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当代大学生对非遗研究的重视度 2020-06-01
大国辉煌,蒸蒸日上,当今时代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劳动人民的智慧创作与传承,留下了众多优秀的遗产。其中,一部分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很多的民间艺术起到了提升当地经济的重要地位。最早的草编遗物是由我国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七千余年。当代大学生对非遗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不仅仅是对非遗重视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喜爱。
-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出发,根据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中职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的课程结构,开发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族文化融合分析 2020-06-01
现阶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我国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语言文字方面、生活习俗方面、宗教信仰方面、服饰文化方面、婚俗文化方这些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并分析了非遗语境下民族文化融合的未来前景。
-
试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非遗保护问题 2020-06-01
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其最根本的动力之源就是文化,但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其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导致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开始走向失落。由于传统文化形式对于外部环境的依存度相对较高,且传统文化的生存和传承能力较为薄弱,这就决定了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注重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等进行完善,保障在原有的环境背景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本文就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对非遗保护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广州从化为例 2020-06-01
随着经济发展,针对城市当中的特色小镇进行建设已经成为当地发展的一种新机遇与新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此,文章针对特色小镇建设当中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面向居民进行特色小镇建设与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宣传教育、精准定位非遗文化特色、加大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投入以及引进高质量人才、健全保护机制等方式,以广州从化为例,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