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 2020-06-01

    由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策划,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直属五支部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担着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任务,全校60%的学生是残疾人。省直工委多次组织会员到该校开展公益阅读、企业进校园等活动,为了给这一特殊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践行文化传承与文化惠民的双重宗旨,策划组织了此次非遗展示活动。

  •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2020-06-01

    2019年6月6日下午,《非遗传承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师范大学总会计师曹光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陆建非,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非遗传承研究》集刊主编缪宏才,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非遗传承研究》集刊理事长胡锦星

  •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2020-06-01

    用“老派又新鲜”来形容当下的非遗,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的“活化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在渐行渐远,尤其是传统的非遗手工艺,不少因生活环境改变、传承人缺乏、原材料匮乏等缘故而消失在大众视野里。好在,近几年随着来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增加,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到了这些“活化石”身上来。而当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开发出各色产品,走进寻常百姓生活时,它们也被赋予了更鲜活的灵魂,在传人的匠心中延续其独特的美学

  • 捏泥娃娃捏出的陕西黑陶第一人 ——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 2020-06-01

    刻刀轻轻划过黝黑的陶罐表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在光影交错间,为凝重的黑色注入一丝灵动。69岁的刘纪荣手握陶罐,一刻就是50多年。已经有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五陵塬黑陶(非遗申报名),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纪荣的带动下,以影刻的创新形式,重新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艺之卉艺针忆绣 2020-06-01

    日前,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开幕秀环节,来自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的服饰品牌——艺之卉以“艺针忆绣”为主题,上演了一场美轮美奂的非遗服饰秀。深圳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首席设计师赵卉洲携35套“苗绣+时尚设计”服装服饰,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以“艺针忆绣”为主题的非遗服饰秀。伴随着苗族古歌《春之歌》的动人旋律,模特们身着华服,款款而出。本场大秀以苗绣为主

  • 打造莫家拳工作站,探索非遗发展新路径 ——浅谈桥头镇莫家拳工作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2020-06-01

    十九大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2016年,国家针对生产性保护项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新思路、新举措,鼓励设立非遗工作站.2018年12月,桥头莫家拳工作站获选首批东莞市非遗工作站.本文通过对桥头莫家拳工作站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设思考,以期对工作站的实现路径进行挖掘.

  • “山里江南”:“非遗”展示尽显文创范 2020-06-01

    贵州长期以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既有效延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又增强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特推出“跟着非遗游贵州”系列报道,本期请看“非遗+文创”篇,了解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结合折射的文化魅力。“这些手拿包和丝巾都结合了本地传统的蜡染技艺,再由蜡染技艺师制作出来的!”“真漂亮,给我拿几个吧。”6月28日,走进安顺市“山里江南”度假区文创园蜡染工艺体验馆,蜡染技艺师莫宗艳正在向游

  • 非遗服务平台类微信公众号现状调查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渠道日趋多元,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媒体传播已成为其中重要一环。与非遗相关的资讯与内容资源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大幅增加,网络自制剧、网络综艺、网络直播等网络视频渠道中也开始出现非遗相关题材内容,而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非遗相关自媒体增长速度尤其迅猛。值得关注的是,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非遗行业资讯传播的核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