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新闻(33)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学术交流(17)
非遗资讯(10)
政策法规(6)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3675 条数据

  • 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内涵及其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吟诵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学、音乐、语言"三者的融合。自"非遗"的角度,从涉及学科和文化表现形式探析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传承实践,探讨如何做好"常州吟诵"的保护和传承。

  • 基于“根文化”挖掘思维下的山东省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2020-06-0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县域特色明 显,但非遗产的传承、宣传与保护是个案式、片段化的,是 “抓大放小”,忽略了特色县域文化(根文化)的挖掘。笔 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以县域 为单元进行“根文化”的挖掘,挖掘乡土本色和地域文化特 色;“根文化”的挖掘,需要注重历史传统和时代发展,通 过具体的事、物,以新颖的形式展示时代的风貌,把地域文 化、人文情愫、朴素哲理沉淀到人们的心灵底处,使人能有 所体悟。在“根文化”挖掘的思维下指导下,从非遗传承人 内涵的扩大、非遗的生产性传承的基础(民众的自爱、自珍 与自参与)、非遗传承的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对山东省县域非 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思索,提出看法。

  • 文化交往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 2020-06-01

    在中外文化交往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不仅对内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外也成为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重要窗口。如何进一步发挥非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是一个值得学界持续并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已经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但是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还需要侧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属性来增进跨文化理解;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来拓宽非遗海外传播路径以及发展跨界思维延展非遗的传播空间。

  • “化石型”非遗博物馆与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以社渚傩博物馆为个案 2020-06-01

    现代性的背景使得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条件以及传承动力,这类"化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失去了"原生态""活态"属性,仍然能在当下乡村旅游建设热潮中,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形式获得再生。作为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本,地方非遗博物馆通过物品展示、非遗表演等获得"表演性真实",既能加强地方族群对自我地缘、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向游客深描了地方历史"传统—现代"动态变迁过程。作为旅游公共空间的非遗博物馆是能转换为旅游经济利益的文化景观,以满足社区经济发展的合理诉求。社渚傩博物馆是"化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的个案之一,以其视觉化、开放化、公共化与景观化,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建构起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文化公共空间。

  • 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廉政教育功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表现形式被大众认可、历代传承,其中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尤其受众广泛、影响深远。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其教育和传播要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廉政教育的社会基础,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戏剧曲艺类非遗所蕴含的廉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其面向区域性大众化的廉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本文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以期为郴州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饮食类非遗的重视与保护。

  • 目的论指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 ——以山西省民俗文化的英文翻译为例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中含有大量极具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述,其英文翻译较之其他文本也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介绍给世界,其翻译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还需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在英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音译、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非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入手,同时在校园内以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为引导,以多种途径实现传承,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