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中国音乐类非遗译介模式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遗的译介研究,是跨学科的、兼具历时性与共时性特点的音乐跨文化传播译介研究。本文介绍了音乐文化信息生产的重点和传播的核心内容,分析了音乐非遗项目的传播特点和译介现状,提出建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网络社区平台,对音乐非遗进行整体化海外传播与多文本、多渠道文化属性和文化符号意义阐释的开放互动式创新译介模式。通过电子网络社区的平台传播,加强对音乐非遗文化信息从纵向时间维度中的传承方法,到横向时空传播和译介中文化异质性与文化共核感的诠释,增强受众认同感的培养,促进音乐非遗的翻译与传播,从而实现中国音乐非遗"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目标。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滇海虞衡志》的文献价值及利用 2020-06-01
《滇海虞衡志》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方志,记述了贝叶经制作、造纸、玉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农耕、生产、节庆等民俗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为非遗保存提供了良好范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为非遗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补充,可以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药品食品生产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计量分析(2002-2017)* 2020-06-01
文章梳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和揭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特征、热点领域和未来趋势,为我国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CSSCI来源期刊在2002-2017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82篇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并绘制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相关的主题领域进行了分析。我国的非遗研究与民族学结合紧密,重视传统技艺和医药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同时我国非遗的国际性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
基层图书馆的非遗工作的作为 2020-06-01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要通过服务空间,大力宣传非遗工作,建立非遗专题文献库,积极推荐和开发非遗文献,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构建具有实践意义和服务价值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造型类“非遗”文献资源建设浅论 2020-06-01
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详细地记录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轨迹,加强其文献资源建设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深化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以及对教学、科研均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情况提出加强造型类“非遗”文献资源建设几点建议。
-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2021-08-26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
济南市鲁绣传承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0-06-01
鲁绣,是山东地区代表性刺绣,史称“齐纨”“鲁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兴于春秋,盛于秦汉,历经时代更迭传承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手工艺受到了极大冲击,鲁绣行业日渐式微。为加大对鲁绣行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济南市、山东省分别于2008年、2009年将鲁绣列入济南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山东省省级非遗代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为非遗文献找一个家 2020-06-01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坐落于杭州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东侧,是全国首家非遗主题文献馆。文献馆内服务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总服务大厅、非遗展示序厅、非遗阅览区、非遗沙龙区、非遗书吧、非遗活态展示区、多功能报告厅和运河文献典藏室等多个服务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