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1)

共检索到 21 条数据

  • 非遗“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木偶制作班为例 2020-06-0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南充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薪火相传,2018年6月由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传习班分为表演班和制作班,川北大木偶制作班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承,木偶剧院与南职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让专业课程与木偶制作相关,传习生毕业木偶剧院择优录取,对制作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而其中木偶制作班是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论述如何培养他们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丰富制作材料、提高灵活度和造型美感、创作出优秀的原创剧本和拓展传播渠道等入手,实实在在地为"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助力

  • 自成一派的孝义皮影 2020-06-01

    中国凡有皮影的地方,基本上都会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请并保护,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皆有。今天,大众会在北京、天津、陕西、四川、山西等地的旅游景点,看到不少皮影产品,上边都会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偶尔有幸,哪个景点有皮影戏团驻扎,还会看上一小段皮影戏。目前看来,这样的状态是生存较好的皮影团队的写照,也是近20年来各地相关部门和坚守皮影艺术的老艺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切,以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公布为肇始,让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 ——以高州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以高州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结合现代大数据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大数据数字化的内涵,强调数字化与高州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性,然后基于当前高州木偶戏在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建立高州木偶戏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最后提出高州木偶戏创新化保护与传承对策,使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

  • “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研究 ——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时代发展和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客家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所幸的是,得益于我国对传统艺术保护力度的加大,自2006年起,一批提线木偶戏被列入了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梅州市五华提线木偶戏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本文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分析其传播优势,探寻其传播策略,进而为客家木偶戏的发展提供思路,提升"非遗"的创新传播力。

  • 关于高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例 2020-06-01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大木偶不仅是我国稀有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享誉盛名.为了确保木偶艺术的薪火相传,除了剧团带班的方式,更是联合多方办学办班.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木偶传习班为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角度,着重分析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 粤东·客家木偶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东·客家木偶戏为文化载体。对其进行特征色彩、特征形态、特征材质元素的提取,运用分解和重构设计排版以及再设计,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相互结合,应用在文化创意产品上,才能在当今主流审美趋势下重拾传统文化的魅力。

  • 江山市廿八都木偶戏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探索 2020-06-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中的传统戏剧因为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失去了其在现代社会的立足之地。国家级非遗廿八都木偶戏便是其中之一。笔者通过讨论这一非遗的起源及其现状,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方法:在不改变其文化内涵的情况之下,对其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改造,提高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存能力为可行的方法。

  • 浅谈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巫文化的关系 2020-06-01

    桂平杖头木偶戏,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地方非遗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7年把它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巫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底层文化,它以原生或者次生的形态,甚至以各种升华与变态形式,大量存在和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与民间文化。该文从桂平杖头木偶戏的起源,巫文化的产生,巫文化对桂平杖头木偶戏的渗透和影响三方面阐述桂平杖头木偶戏与巫文化的关系,以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开发地方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