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1)

共检索到 21 条数据

  • 『雕』出千古众生相 2020-06-01

    在人口仅30万的浙南小山城泰顺,存有超过200项非遗名录项目,木偶头雕刻就是其中极富盛名的一项。据考证,泰顺木偶戏发源于北宋末期,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木偶雕刻人的传承和创新下,不断焕发新生机。2014年,泰顺木偶头雕刻人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受困于市场萎缩、技艺失衡、人才断档、形式固化等不利因素,长期无法彻底摆脱低迷状态。当前在"非遗"保护视野下,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在政府的组织与引导下,逐步恢复演出空间、完善传承机制,以非遗教育、文化产业为契机,调动从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进而获取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获取感和参与感。

  • 基于文化自信下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提线木偶戏在中国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进步,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继承和发展提线木偶戏的策略,以期为类似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木偶戏在中国是一部珍贵剧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现代娱乐行业兴起对戏剧造成严重影响,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木偶戏的支持,其中一些被纳入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木偶戏发展传承做出贡献。 提线木偶戏表演是该我们国家剧种里面罕见的类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影视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影响,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了对木偶戏的保护支持,同时将一系列木偶戏添加至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之中。本文主要以五华提线木偶西切入,从实践与理论双方面探究如何在现代中继承并发展木偶戏艺术,提出相应的见解建议,以期为相关艺术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 媒介融合背景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影视化传播 ——泉州市木偶剧团影视项目综合实践SWOT分析 2020-06-01

    泉州提线木偶戏历经千年从不间断传承与累积,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坚持传承提线木偶戏的独特技艺基础上,重视宣传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保护剧种艺术特色,近年来展开跨界影视综合开发,传播非遗文化,有典型性。通过SWOT分析法探析泉州木偶剧团对提线木偶戏开启的跨平台的传播新模式,在全面思考媒介融合的背景基础上,挖掘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提高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影视文化传播力、焕发提线木偶戏的艺术魅力。

  • 上杭田公信俗与木偶戏发展关系考 2020-06-01

    上杭木偶戏是福建木偶戏乃至全国木偶戏中最有影响的提线木偶剧种之一。不仅历史悠久,保存了许多宋元明傀儡遗迹,而且艺术储存非常丰富,音乐有高腔、乱弹两个种类,剧目抄本达千余种。该木偶戏发源于上杭白砂,遍布于闽西客家地区,并传播于江西、湖南和广东的一些地区。近年来该剧种与相关的“田公信俗”均被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称“非遗”),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样,这里仅选择其田公信俗与木偶戏的发展关系做一些简述。

  • “双遗”保护语境下木偶融入武术课程研究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木偶等"非遗"项目的开展过程以及面临一些基本性问题进行探讨,如政府发展力度意识薄弱、传承者传承意识匮乏、传承技术体系褪却等问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语境下思考如何发展武术与木偶文化,即武术与木偶的双遗项目通过学校课程平台围绕传承与发展两方面路径发展传统文化,其实施过程中在面对比较棘手的问题也得到相应的解决,则借助"融合—创新、传统—现代"等时代话语延续传统文化,从中不仅使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继承,而且也使现代文化得以发展。

  • 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艺术的革新思考 2020-06-01

    悬丝傀儡,传承千年。作为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戏不管是在发展历史还是在艺术造诣方面,都可以堪称是中华木偶艺术的集大成者。尤其是自从被纳入非遗之后,我们更可以明显的看到泉州提线木偶戏迎来了极大关注,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从目前来看木偶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木偶戏当前的内容缺少创新、宣传渠道较窄,发展制约因素多等现实问题,而想要让这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则更加需要从木偶戏本身入手,从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工作,使得木偶戏表演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 文化自觉下非遗进高校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而在越来越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正逐渐在主流浪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倡议。整个推动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一片可喜之势,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自觉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传承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高校教育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