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乡村振兴视角下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培养路径 ——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当地村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致富。但相关教育的缺失导致当地本土人才缺乏,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基于此,针对渝东南地区非遗本土人才的培养,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服务非遗本土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高校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传承本土非物质遗产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是一个地区或者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造就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本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等特征,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引进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融入现代思想,使其长久流传下去。本文从现实出发,首先阐释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分析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最后提出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有效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英译策略研究 2020-06-01
全球本土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时,作为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不仅不被淹没在浪潮中,而且能进一步彰显自己应有的地位是一个需要受到重视的问题。着重分析全球本土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译介的影响,对译者在非遗译介时关键性词语和信息的把握与处理提出建议。
-
探究泷水民歌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与挑战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项目的高度重视再度引起了我们对身边传统文化的寻觅与挖掘.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粤西文化中璀璨的瑰宝,而泷水民歌除了是其中一支彰显民族区域风貌的分流外,更是粤西本土文化教育发展的记录者和弘扬者.泷水民歌在传承中出现的发展问题能较清晰地表现出粤西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现状,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将探究粤西本土音乐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为其振兴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责任探究——以“坡芽歌书”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富宁壮族地区的"坡芽歌书"属于最具"活化石"特点的非遗文化种类。现实中,各种外力的驱使模糊了传承的目的和方向,本土教育积极跟进但取向迷茫。由于内生机制不健全,过分依赖外部力量,导致美好的传承意愿与实际的教育效果之间存在反差。第一,在教育目的上,未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育人之间的矛盾;第二,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生经验与课程内容明显脱节;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工具化和指标化的取向;第四,学校教育环境已然脱离了本真的族群生活。个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典型冲突。借助教育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厘清非遗教育在人与文化间的角色,以及非遗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更好地担当非遗文化教育传承责任的理性出路。
-
“精艺匠心”非遗产品高端定制App ——继中华之国粹,承百年之兴衰 2020-06-01
千百年中华之精,于时间长河中流传之粹,承以人文,继以祖业,炎黄血脉源远流长。"精艺匠心"以现代科技为沟通桥梁,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传播,利用与如今年轻一代息息相关的电子科技向他们介绍中国历史悠久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让心系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传播者,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他们了解的,可以交谈的对象介绍给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受众。非遗的手工艺品是极好的收藏品,艺术价值和其涵盖的意义非凡,理应得到价值的实现。"精艺匠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致力于扩大非遗手工艺品的受众,致力于实现它们的价值。
-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热度不减,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多重考验。传统的方式、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以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阐述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本土非遗项目的重要作用,并分析、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的推广和运用。通过应用日益成熟的数字化技术,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与当下关系连续性的认识,这种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基于活的历史观,把历史从过去的生活经验遗存转化为当代人能够理解、感受、体验的审美意象嵌入当代空间,从而使得非遗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精神价值。这种转化需要基于非遗保护意识的美学研究,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开来,形成"大传统"与"小传统"整合的更大的美学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