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0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08)

共检索到 108 条数据

  • 构建农村职校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2020-06-01

    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且把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横县鱼生是很多广西居民非常爱吃的美食,余师傅是横县鱼生非遗传承人,要把鱼生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所以这就需要传承人进行传承。本文通过分析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农村职校余师傅鱼生王传承人培养模式一些策略。

  • 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6-01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险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客观剖析当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阐述非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开辟多元培养样式,探索"艺术基金扶持非遗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大师工作室制"培养路径,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 基于非遗技艺融入动漫教学模式的《民间美术》课程调研分析报告 2020-06-01

    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再到各类专家学者,不断地创设各类非遗活动和项目,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其中,发挥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以地方性非遗技艺融入动漫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为基础,将《民间美术》引入动漫专业理论课程系统中,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民间美术》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体验,达到填补当前动漫专业教学中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内容的缺失,又能符合地方性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和再生的探索。最后在启示和反思中,总结了民间美术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模式的意义。

  •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做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物质生活变得充裕,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非遗文化正可以借着这块肥沃的土壤继续发扬壮大。

  • 重庆地区的四川清音表演唱 ——以《下乡》《支边》为例 2020-06-01

    四川清音是四川曲艺的一个代表性曲种,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曲种,对川渝地区的曲艺文化承前启后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推动文艺工作的发展,全国各地传统民间音乐都陆续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文化保护成效显著。四川清音作为川渝地区的重要曲艺文化,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形成专为大型舞台而生的清音演唱形式—清音表演唱。该文以重庆地区的四川清音表演唱为研究对象,以《下乡》《支边》两首曲目为例,通过走访李静明和谭柏树两位传承人,探讨四川清音的舞台传承模式新可能。

  • “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与媒介的演变紧密相连。通过对"微信公众号+非遗"、"网络直播+非遗"两种当下最典型的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研究发现,"新媒体+非遗"传播模式在传播范围、用户数量、用户参与和互动方面表现突出,但存在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传播内容文化内涵缺失、传播效能持续性弱等问题。可以从组建志愿者传播团队、深耕传播内容、打造届次化新媒体传播活动等方面着手,构建新媒体与非遗之间持续良性互动的传播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基本模式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不仅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且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需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特性,遵循非遗工作规律,总结成熟经验做法,借鉴档案管理基本理论知识,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基本模式。建档基本模式的初步探索按“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五环节展开,每一个环节都涉及该环节的重点细节,模式整体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 大数据环境中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古徽州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徽州非遗”)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非遗日渐没落,复兴工作刻不容缓。大数据具有巨量、多源、繁杂的信息属性和预测未来的特性,借助大数据的5V技术方法、思维模式与管理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中应用于徽州非遗,可探索出一条适合徽州非遗传播的新途径。徽州非遗文化产品成果的有效转化,凸显了徽州文化精髓,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