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6 条数据
-
保护南康区民间文学"木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客家民俗文化多元发展的价值研究 2020-06-01
近十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力度,非遗专项工作得到深入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逐级重视,从大型、重点项目到地方民俗风俗项目的过渡,从项目普查、保护到项目价值、意义的研究,非遗工作已全面铺展开来.但就目前而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停留在项目的普查与挖掘中,至于如何开展保护工作及其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还在起始阶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还未能体现非遗工作的重要性.
-
广东梅州民俗舞蹈“打席狮”的当代审美解读 ——以原创岭南舞蹈作品《夏日席趣》为例[1] 2020-06-01
广东梅州传统民俗舞蹈"打席狮",是具有代表性的岭南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获奖的原创舞蹈作品《夏日席趣》为例,对梅州传统民俗舞蹈"打席狮"进行当代审美解读:第一,从民俗文化透视"打席狮"的多元形态,可以看出宗教习俗、地域文化、艺术个性对形成、巩固与丰富"打席狮"物化形态具有重大影响;第二,以当代视觉重塑"打席狮"的舞台形象,需要在传承岭南"风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艺术手段,拓展动作语汇,创新视觉符号,保留席狮形象,丰富呈现形式。其中民俗道具舞台化、古拙动作技艺化、意象创设审美化是其重要创新;第三,"打席狮"的当代审美解读凸显和强化了岭南舞蹈的民俗符号特征,提升了岭南舞蹈的艺术审美性。本文就发展与更新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途径表达一孔之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民间曲艺文化的联动发展 2020-06-01
河南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内容多样,不仅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传统戏剧、曲艺,还有各种民俗、传统技艺以及杂技与竞技等.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是发展中原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但当下面临着开发保护力度不够、传承性不强、现代传播力较低、文化创新力滞后等问题,本文结合"非遗"传承与民间曲艺文化的联动发展,以其探究其发展之路
-
一甲子守护民间艺术的非遗传人 2020-06-01
鲜艳的宝塔顶,船头"梢公"撑篙引船,船上坐一"仙姑",船尾"摆梢婆子"手握破芭蕉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唱词即兴创作。采莲船作为湖北传统民俗舞蹈形式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汉江夏金口,一支"武汉采莲船"的民间非遗民俗表演艺术团队,将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送到金口每个村庄和校园,丰富了江夏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担起了艺术传承的重任。学徒工巧遇汉剧大师
-
扩展公共性: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范式 2020-06-01
公共性扩展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公共性扩展的新范式出发,本文将民俗学分为专业民俗学、政策民俗学、批判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四类,为解决民俗学学科发展的范式困境提供了全新解决思路。在公共民俗学视野下,提出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转向关联机制,民族社会工作介入助推非遗从保护性到发展性转变,提出非遗保护整体观视野下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方向。
-
话说龙舟 2020-06-01
端午将至,不禁勾起我对这古老民俗节日的记忆。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其蕴含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能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心理情感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类型,而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做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进行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本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
赣西民俗文化视域下的高安采茶戏研究 2021-08-26
赣西民俗文化视域下的高安采茶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