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30)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30)

共检索到 230 条数据

  •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为例 2020-06-01

    人口较少民族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任务。目前,我国56个民族中,有28个民族的人口总数在30万人以下,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黑龙江省的人口较少民族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最后论述了加强人口较少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裕固族民歌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 ——为何裕固族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06-01

    裕固族有两种本民族的语言,裕固族民歌也分别用这两种语言演唱。本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从时空转换的角度研究裕固族民歌的形成过程。指出裕固族西部民歌像西部裕固语保存了上古突厥语的特征一样,保存了古代匈奴、突厥民歌的特点;裕固族东部民歌则可能保存了中古时代蒙古民歌的特征。由于裕固族民歌保存着古代民歌的特征,弥足珍贵,因此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少数民族非遗如何实现有效传承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0-06-01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着力于"少数民族非遗"和"传承发展"两大焦点,研讨的内容包含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发展与传承人的关系、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遗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等,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 弘扬中国文化,传承非遗民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公益活动在京举办 2020-06-01

    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部署,4月27日,在第70个五四青年节和第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创产业专项基金和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办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系列公益活动在北京马奈草地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公益活动由圆桌研讨会和民乐音乐会两个单元组成。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形态开发——以少数民族“非遗”为切入视角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形态开发是当前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形态开发应该遵循“有限度地选择性开发原则”、“多样化与差异性兼具原则”、“政府参与引导原则”;在产业化形态开发模式上,应该注重“文化旅游业”、“影像制品”、“影视文学作品”、“文艺演出业”的开发。

  • 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对其进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研究认为:整体空间分布不均衡,靠近新疆边境地区呈带状分布特征;南疆地区较为集中、北疆地区相对分散、东疆地区比较零星;行政区域上,喀什地区最多,阿勒泰地区次之,克拉玛依市、哈密市、吐鲁番市、和田地区较少,且存在非遗数量与人口数量和密度成正相关的特点.表现出3个高密度核心圈的分布核密度特征和覆盖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分布特征.形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河流湖泊、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建议从政策、生态、生产和生活4个路径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和"非遗+品牌"等五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少数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能力建设,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属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和创新传承,引导社会各界合力参与、明确责权、各负其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上的贫困,而且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重塑社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延续民族的文化智慧,使脱贫攻坚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发展转化,进而成为以各族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