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76)
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76)
学术交流(1)

共检索到 177 条数据

  • 靖西民间剪纸艺术及其传承发展对策 2020-06-01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创造艺术,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是我国壮族人口聚居最密集的区域,当地壮族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对当地剪纸艺术生存发展困境,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人才培养、优化环境、非遗立项、技艺创新等方式,扭转局势,推动剪纸艺术的有效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以“安塞腰鼓”为例探讨民间舞蹈的艺术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从文学到艺术再到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可窥见我国政策风向引导一批学者从民族主义出发,积极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人借以政治倾向做一些既得利益的事情。虽然很多民间舞蹈从地下走到地上,被广大群众所知晓甚至参与其中,但非物质文化舞蹈遗产从本土生态环境渐渐走出来,走上舞台,进入活动表演,而更多的是趋于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发展趋势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是利是弊应给予思考。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 2020-06-01

    城市化和信息化浪潮使得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困境。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媒介属性,以及其对口语交际环境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保护必须走活态传承的道路。具体而言,可以从开启青少年亲近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开拓其城市传承空间、建构其网络传承媒介等方面强化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 田野中的行思与信念——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研思致学与艺术实践 2020-06-01

    乔晓光是我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从"’85美术新潮"开始走上"民间之路",在此后30余年的时间里,他秉承"人民的文脉"坚守民间美术阵地,在进入"非遗时代"后推动学科转型,并积极致力于理论建设、教育传承、田野调查、基础科研、社会项目等多方实践,同时,持续坚持以彰显"本土精神"为核心的多媒材艺术创作。在今天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乔晓光在民间美术和非遗领域的实践经历具有个案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乔晓光30余年的事业历程为线索,从人生价值观形成、思想文脉传承、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究与思考以及多媒材艺术实践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同时,在叙述中介绍阐述其重要思想理念与观点主张。

  • 口述史视野中的吉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为例 2020-06-01

    由于特殊的地域优势,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吉林民间乐人口述史》一书以吉林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为主,按照口述史音像记录和整理工作规范,以文本形式呈现了包括“长白山森林号子”“二人转”“黄龙戏”“朝鲜族盘索里”“蒙古族四胡音乐”等16个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记录,对保护吉林省的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高职现代职教课程《民艺鉴赏与制作》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民间艺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基于此,课题立足高职院校,以非遗名录中的齐鲁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建设为切入点,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现代职教课程平台《民艺鉴赏与制作》,通过现代职教平台等数字化技术将齐鲁地区优秀非遗、民艺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数字化网络课程,促进齐鲁非遗、民间艺术与高职教育、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让高职院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 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外宣英译工作探赜 2020-06-01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中,文化交流是重要内容。让区域文化“走出去”,需要加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力度。其中英译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外宣英译的难点和亮点,提出了加强英译工作的三点建议:政府引导,积极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搭建平台;促进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发挥地方高校英语师生优势,重视非遗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以翻译美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非遗外宣英译交流活动。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族民间舞教学思考——以“长白山采参习俗”为例 2020-06-01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之地,通过引入非遗丰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文章探索运用非遗中的"长白山采参习俗"对民族民间舞的课程设置进行创新,以期为信息时代的舞蹈专业教学提供全新的尝试,丰富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