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9 条数据
-
非遗视域下“吕剧进校园”活动的现状分析——以鲁西北地区中小学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其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方式之一。吕剧发源于山东,是山东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并于2008年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吕剧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逐渐向学生群体普及吕剧知识,让更多学生了解并欣赏吕剧。本文将对吕剧发展起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鲁西北地区中小学的“吕剧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并对活动开展效果及影响作出分析,并对该活动开展方向予以建议。
-
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乐顶碗舞、四家武术,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乐霸王鞭等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笔者结合民联寄宿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的实践,谈几点开展非遗社团活动的有效策略。一、健全非遗社团活动的管理体系
-
基于主客视角的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差异研究 2020-06-0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传统文化助儿童生命之美绽放 ——浅议少先队“非遗”特色活动 2020-06-01
在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化的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呼唤着下一代少年儿童的传承与发展。各地少先队组织社团活动,让内容充满"非遗"味;创设校本课程,让主题沐浴"非遗"风;建立实践基地,让体验滋养"非遗"情;打造社区集结地,让心中共谱"非遗"梦。少先队努力打造"非遗"特色活动,让"非遗"文化在队员心中生根、扎根、绽放异彩。
-
民俗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以广府庙会为例 2020-06-01
民俗活动本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的一大类别,应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成功的民俗活动能够对当地的非遗保护工作起到全面推动作用.本文以广府庙会实践为例,试论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州京剧院精彩演出亮相天河潭景区 2020-06-01
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贵州省、贵阳市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京剧在贵阳的传承、发展已有100多年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06-01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也是群众文化中的一类,国家与政府必须重视这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新时代背景下与相关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促使这些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有效保护,让新时代群众成为非遗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承者,促使这些文艺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有效应用,不断改善人们的道德素养与精神状态.再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积极融入非遗文化,还可充分凸显相关区域生活的个性与特点,还可得到进一步诠释与阐述,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
将“非遗”引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也应该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结合教育部2017年10月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本文围绕"将非物质遗产文化引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旨在引起教育者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