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9 条数据
-
多彩端午节展现文化魅力 2020-06-01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此节。对古人而言,“午”通“五”,因此“端午”又常称“瑞五”。随着时代的变迁,瑞午节在民间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逐渐从先秦单一的辞邪活动演变为一种内涵深厚、延续久远、影响广泛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瑞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黔心匠意·非遗在凯院 2020-06-01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凯里学院举办"黔心匠意·非遗在凯院"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启动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学员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同时还举行"非遗.生态.传承"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等。凯里学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把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
-
从“锦绣中华”看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2020-06-01
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是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自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起,推出的"非遗+时尚"服装服饰展演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设计和应用,将传统的非遗之美,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由模特身着华服在秀场上演绎。至今,苏绣、潮绣、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挑花、扎染、竹编、蜀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京绣、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通过"锦绣中华"的舞台,被
-
非遗传承漫漫薪火路 2020-06-01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到此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展示活动,以此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今年的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体现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
衡水内画文化与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积淀,给现代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流传于后世。衡水内画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为了更好地进行弘扬与传承,近几年教育部推出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也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本文就衡水内画非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融入德育实践活动的良好策略进行探讨。
-
摇鼓 2020-06-01
教学设计活动背景:摇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镟玩具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距今600多年了.民间艺人用废弃的木质下脚料制作出各种动物、植物、花卉等百余种艺术造型,可供孩子玩耍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造型别致,颜色鲜明,因材立意,因材施艺,令人赞叹.木镟玩具自身对孩子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再加上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自然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现在部分木镟玩具正处于失传的状态.基于摇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摇鼓制作的开设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弘扬与传承,唤起学生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重阳节情暖金秋活动在太一非遗中心举行 眼视光学研究中心献爱心慰问老艺术家 2020-06-01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10月14日、15日两天,70多位老艺术家和社区老年居民代表来到太一非遗基地和太一民俗文化馆,在“情暖金秋”敬老活动中感受社会各方给予的温暖关爱。这次重阳节慰问服务活动由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大连市收藏文化研究会、大连太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心、大连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