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标准(三) 2020-06-01
优秀的保护实践活动不仅能为人类留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作为参考,帮助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保护非遗,交流文化。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挑选了最能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项目集结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快来了解一下吧!
-
从太和清音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2020-06-01
当前,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大多是在太和清音保护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进行。而现今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日渐枯萎,理论研究工作难以保证太和清音“活化石”式的传承。本论文致力于为太和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寻找新的方式和方法,力将为太和清音非遗的保护传承拓展更多更大的平台,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奇葩”重放光华。
-
非遗保护不该“拔萝卜” 2020-06-01
非遗保护不该也不能“拔萝卜”,而是要去“种萝卜”。萝卜只有种下去,才能生生不息。2016年夏,我参加“宝马中国文化之旅”,参观在四川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自驾考察,不仅体验到了德国马达的加速度,也感受到了国内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加速度!这次文化之旅的首日,我们考察了蜀锦蜀绣。在蜀锦博物馆的美妙空间中,有两位非遗大师现场讲授,活动的最后环节,由我来做“生活美学”的分享。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与嬗变* 2020-06-01
发展问题虽是联合国的支柱性议题之一,但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自始就得到认可。长期以来,肯定与否定文化多样性价值的观点同时并存、相互对立。这种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年)为契机,文化之于发展的重要性终得肯定。在20世纪90年代末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政策目标影响下,"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概念被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中。受制于"文化与发展"国际议题的讨论进程,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非遗领域后呈现出活跃、停滞、再活跃的阶段性特点。自2016年修正《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新增可持续发展专章后,该理念在近年非遗名录评审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如今,可持续发展更被认为是国际文化遗产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2021-2030年)的国际背景下,保护非遗的意义将进一步得以拓展。
-
旅游开发中“非遗”保护的资源整合与文化空间再造 ——以“山西非遗里的四季”研学活动为例 2020-06-01
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展"非遗"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和其文化空间再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发过程中,侧重"非遗"历史文化价值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结合,可以加强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收入、游客的互动参与,都可以增加"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形成"非遗"存续的新生态。其间要避免"非遗"的破坏性开发,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重大成绩与非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息息相关。然而,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诸如内容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制定法规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制度刚性,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奠定了制度保障。作为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产生的行为依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但前者显然离不开后者的立法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真正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除了对国际动态的学习与借鉴,清末以来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民俗文化的关注及文化遗产概念的"非物质"理解,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保护提供了学理支撑,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带来法理依据。不过,作为行政法的《非遗法》尚有诸多不足,因而需在对接其他法律法规的同时,颁行"实施细则",做出更为准确而详尽的"司法解释"。
-
谁保护 谁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主体之辨 2020-06-01
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与我国发生了实质联系。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随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闺走向民众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不断为普通民众知晓,并且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有识之士参与到保护行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因其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等特点引人注目。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