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从“有形”到“无形”:用非遗教育启迪民族文化自觉——评《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主要开展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十年来遗产保护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国际和国家层面的顶层推动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融入,世界范围掀起了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风潮,有了明确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21世纪初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深度挖掘非遗与文化的关系引发了众多思考。这样的思考就蕴含非遗类属及其"气象"的思考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由起步到发展,到推动和加速期,再到稳定和反思期及目前的"发力"期五个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实践中逐步深入,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关注传承人能力的提高,再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壮大。非遗研培计划旨在使传承人获得文化自信,非遗经纪人或文化中介人队伍也可为非遗的推广与创新助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正在不断增强,也逐渐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但现代产业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得手工劳作面临批量化生产的危机,因此要更加重视稀缺的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需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 2020-06-01
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非遗文化认同的薄弱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这使得探求有目的地培养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活动成了当务之急。教育是人类独特且高效的文化传递方式,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搭建的平台,通过教育发挥主体性因素,塑造社会成员主动的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重要而且必须。对非遗教育性保护方法论的探究,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思路、贡献力量;通过"非遗教育者共同体"与"非遗学科共同体"培养通识性非遗教育人才和专业性非遗教育人才,希冀走出一条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道路——建构非遗教育共同体。
-
月历 2020-06-01
2021.01.01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首次对外开放2021年元旦,历时四年建设、布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始试运行,免费向观众开放。西藏非遗博物馆将“和而共美、慈而共享、华而共妙、匠而共艺、乐而共悦、健而共威”六大主题贯穿于九个非遗大项中。
-
文化基因 影像传承 中国·青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评选纪要 2020-06-01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作为当之无愧的"非遗"大国,近些年,广大摄影人也在通过摄影媒介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记录、挖掘提炼、传播推广。
-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担当。多年以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全面完成非遗普查工作,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拥有了一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服务系统,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非遗保护场馆及保护基地建设逐步规范,非遗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项目评审机制与非政府组织认证制度:合作、博弈与对话 2020-06-01
文章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出发,一方面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相关规定,分析非政府组织与该《公约》管理机关之间合作关系的确立和维护;另一方面以非政府组织认证制度与非遗项目评审机制之间存在的制衡性因素、矛盾性张力和演变轨辙为基本线索,观察非政府组织与其他保护非遗行动方之间的合作、博弈与对话。通过反思十多年来在国际非遗保护领域长期处于前端位置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层面参与《公约》实施的具体作用和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切实跟踪《公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向,进而针对中国的相关实践提出对策性建议。
-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潍坊市拥有久远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本文在对潍坊市非遗资源的类别、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旅游价值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分析评价其旅游开发潜力。针对不同非遗项目提出相应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潍坊市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建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