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4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43)

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活态传承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影像记录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纪录片纪实 2020-06-01

    非遗传承人在高校进行再培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活态传承形式,将这种形式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其既是传播信息的影像,又是历史的档案资料。纪录片通过对研培项目的教师、学员、专家等不同角度的采访,形成了口述形式的历史资料,同时可以将影片以现代方式进行传播,具有深远的传承意义。

  • 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2020-06-01

    征集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用镜头记录非遗及非遗传承人故事的作品,充分立体的展现他们的社会化。通过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用影像保存非遗的精湛技艺,留下珍贵文化基因。征集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31日(投稿须在此期间内送达)入展作品荣誉设置及稿酬:入展作品120件,稿酬各人民币800元。

  •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策展创新实践——以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例 2020-06-01

    如何梳理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模式与规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传播,促进创新成果融入现代生活、服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即以此为宗旨,从理念创新、内容拓展、体系优化、展览传播、创新发展等方面,对非遗博览会策展中的创新实践进行探讨。

  • 瑶乡非遗文化的传承 2020-06-01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花瑶古寨的花瑶挑花技艺传习所,一位年轻的花瑶姑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奉堂妹的精心指导下正在制作花瑶挑花,经过走针、刺图等工序,一幅造型别致、初步成型的花瑶挑花呈现在前来观光的游客面前……这是瑶乡强力推动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虎形山瑶族乡相继组织召开

  • 喀斯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省为例 2020-06-01

    厘清喀斯特地区非遗分布的空间格局有利于盘点资源现状,客观了解区域文化产生过程,以提高非遗的管理、保护与开发水平。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贵州9个地州市10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结构层次分明,民俗类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与传统美术类相对稀缺;(2)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不均衡,以贵阳市和黔东南州为双核心,中部和东部集聚明显,西部地区分布较少;(3)贵州省近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海拔1 400 m以下的喀斯特低山、中低山区域,曲艺类占比最高,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技艺两类分布与主要河流流域拟合较好,民间文学类与明清时期主要交通干线空间分布关联较高;(4)地形地貌、水系、文化、交通、经济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喀斯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 基于MAR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研究 2020-06-01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单一、交互性差的问题,基于移动增强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非遗数字化在线展示系统。以泥咕咕非遗保护为例,设计系统云端和移动端的主要功能模块,提出基于三维扫描和网格迭代简化相结合的快速建模方法,采用ORB-FV和光流跟踪算法实现图像的在线识别和跟踪注册,基于Unity3D完成系统开发。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满足了非遗产品移动端增强展示的真实感和流畅度要求,而且实现了模型增强显示后的实时交互涂色展示功能,增强了非遗保护和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旅游和经济资源。目前,学术界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相关研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产业发展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支持力;市场需求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驱动力;技术升级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创新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它们的融合发展却可以实现两个产业的相互渗透、彼此成就。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对策建议:创新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顶层设计;打造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高端品牌;构建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完善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