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旅融合特色研究 2020-06-01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花棚” 旅游利用潜力评估以及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遗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价值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在旅游开发时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为了深入分析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与开发策略,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棚"为例,运用调查问卷方法,针对"跳花棚"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发现其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基于此提出"跳花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提高茂名一带居民的参与感,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体验氛围。同时注重"跳花棚"文化内涵的深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马克思民族发展理论为视域 2020-06-01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相结合、赫哲族非遗传承人监管、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保护传承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形成一套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体系,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 2020-06-01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比例不断提高,非遗展示、展演、展览活动影响广泛,非遗数据库、传承基地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再创佳绩,民族文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民族交融和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京津冀民族县非遗传承困局及其产业化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民族县在历史上为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八旗进驻该地区后,社会伦理秩序重建所形成的民俗规范,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主体与客体迁移和变迁,信息及多媒体冲击,遭遇到巨大的传承危机。本文立足于民族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局的出路在于,应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进行当代价值转换,以融入产业化为路径,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2020-06-01
民族地区发展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张力给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其传承与发展受到关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表明,仅留下文化表征的传承方式迎合市场,使非遗文化得以生存;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相统一的传承方式,虽使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但远离文化冲击,逐渐走向消亡,这是非遗传承的困境。走出非遗传承的困境,应把握文化的层次性,推进文化内核和文化表征相融合,一方面丰富文化表征、坚持深挖文化内核,另一方面注重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发展,在新时代焕发非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
国际文化遗产管理与研究:范式、趋势和展望* 2020-06-01
18世纪至20世纪中后期,国际学界对文化遗产管理的关注,本质上是在思辨"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保存主义"与"保护主义"范式相继出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对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严重冲击,遗产研究者开始呼吁重新审视现代性,全球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简称"非遗")讨论热潮,非遗开始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遗产化"范式逐渐成为当代国际遗产管理的主流。非遗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即世界遗产管理(与研究)语话权的"东移"。这种话语权的转变(或分享)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过去和未来,并促成了遗产研究的多元化趋势,比如"批判性遗产研究"的出现。于中国而言,大力推进非遗事业是国家增强自身国际文化语话权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在过去20年,中国的遗产管理事业成绩斐然,而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遗)研究方面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