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承,这种以人为载体可延续的文化传递决定了非遗具有独特的传承体验价值。已有研究关注非遗在文化、旅游及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但忽略其活态传承的体验价值。文章依据人类学文献提出非遗活态传承的定义和特征,结合体验价值理论框架,采用扎根理论识别了非遗活态传承体验价值的五维结构体系。以定性的测量要点具体细化为量表,在专家Q-sorting测试基础上,对非遗体验项目259名体验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检验并确认了非遗活态传承的五维结构。结果显示,认知价值、情境价值、经济价值掲示非遗体验者自我明确的参与需求,而活态价值和传承价值是非遗新的体验价值。非遗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为文化旅游地资源规划、非遗体验产品设计以及文化传承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
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非遗化编码” 2020-06-01
运用口述史方法,考察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编码规律,将研究聚焦于十多年来传统武术民间传人的国际传播活动,发现"非遗化"编码是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契合了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得到提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编码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思维,将传统武术国际传播"非遗化编码"定位于"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离散地洐生传承与跨文化调适",探寻新时代中国传统武术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
人类学视阈下川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外在表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从文化变迁、主位客位、文化功能三大宏观视角,以及组织功能、经济结构、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人口结构5个微观角度出发,对川东体育非遗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审视,立足于制度解构、内容整合和文化再生产三维度,提出川东体育非遗传承的框架:重视多行为主体参与,建立健全体育非遗动态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营造以体育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形成体育非遗产业发展模式。
-
非遗茶文化特征与茶文化产业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亦称为活态遗产,是维系文化多元性的纽带和保持创造性的源泉。茶作为我国非遗体系中特殊的文化要素,在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等类别中均有名录在榜。在相关民族建构的茶文化中,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彰显着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传承性、知识性以及经济性等显著特征。一方面,非遗茶文化作为相关文化产业的内涵灵魂,支撑和驱动着茶文化产业的品牌建构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是非遗茶文化传承、保护极为重要的路径和依靠,有利于"非遗"茶文化的传播、创新和价值的发挥。
-
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提升 ——以《一起传承吧》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遗文化缺席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系的情况下,《一起传承吧》节目积极创新,将非遗文化与电视节目有机结合,在节目设计、内容题材和风格定位上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然而,节目在展现力、诠释力、传承力和吸引力等方面依然不足。新时代,优化非遗文化类电视节目,必须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代言形式和传承形式,更扎实地推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2020-06-01
以纺织、服装、轻工和材料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梳理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并以纺织品印染加工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和培养中国精神。
-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2020-06-01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
“非遗”视域下三河羽扇制作技艺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三河羽扇是合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及工匠技艺,它的兴起与发展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特征、手工技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羽扇工艺承载了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追溯三河羽扇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羽扇工艺特色,并基于目前的工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推动三河羽扇非物质遗产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