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43 条数据
-
蒙古唐卡现状调查与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 2020-06-01
蒙古唐卡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针对部分地区博物馆和召庙收藏的唐卡保存现状以及蒙萨派唐卡、马鬃绕线唐卡、唐卡装裱技艺等非遗传承项目和蒙古唐卡学术研究开展调研,存在唐卡保存现状不理想、非遗项目传承困难、学术研究理论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数字化档案与现代化管理,专业化、普及化的技艺传承模式和合作研究提升学术水平三个层面提出蒙古唐卡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以期为蒙古唐卡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
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 2020-06-01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义,解决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包括数字信息管理低效、传承方式创新乏力、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等新问题,并且进一步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前瞻科技,诸如智能数据管理、破除信息壁垒、优化传承手段等作用。
-
新媒体视域下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湛江最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存续状况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分析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新媒体传播的意义,探索基于新媒体方式的湛江非遗文化传播策略,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扩大湛江非遗文化的受众,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促进湛江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
-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 2020-06-01
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包括历时性的传承状况和共时性的流变状况两个方面,共时性流变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明显的多元民族文化特性,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多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实地走访,以期概括这些非遗项目的当代流变特征,同时观察其对非遗资源的存续及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
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6-01
以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以民俗、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分布较少;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上呈现集聚分布的特点,总体空间分布密度以西宁—海东为中心向外围扩散,体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其在市域的数量分布以及类型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性。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地形因素、水文因素、交通区位、民族分布以及人口因素息息相关。最后就进一步促进西北民族走廊宗教类非遗空间格局的优化与保护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
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可行性研究 2020-06-01
对于湖南省整体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湘西地区的体育非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这也是湖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发扬中华民族内涵和精神、提高民族团结力和号召力、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一家亲的意识,体现民族风格风貌,具有深远的价值和作用。本人针对于当前湘西地区整体的体育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和保护以及发展的现状、校园传承的必要性、校园传承的可行性以及校园传承的路径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出了校园传承、保护体育非遗项目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对策,为湘西地区整体的体育非遗项目发展传承以及保护、校园传承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性、分类及路径选择——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观照 2020-06-01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属性的不明确,会导致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出现随意性、泛化性等诸多问题,制约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与分类进行了探讨。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为重点考察地域,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创新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力度;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
论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标准”问题 ——以澳门粤剧为例* 2020-06-01
澳门粤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保护,需要在充分发挥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11/2013号法律)宏观性"法规标准"能效的基础之上,另从澳门粤剧的"文化景观"民俗特征和"艺术存在"本体特征出发,制定相应的中观性"民俗标准"和微观性"本体标准"。只有三类"标准"形成合力,方能真正实现澳门粤剧以及以"澳门粤剧"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和生态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