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大胆的小罐茶 2020-06-01
是"大逆不道"还是"顺势而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关键是要创新。"那些正在消失的"非遗"2005年冬,文化界刮来一阵刺骨寒风,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以韩国在联合国将端午祭申请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而告终。业界慨忿之余,国务院快速行动,次年公布了京剧等首批518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372项、非遗传承人3068人,是在联合国拥有世界非遗记录最多的国家。
-
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整体构建——以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的实践为例 2020-06-01
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活用本土资源,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构建了六年一贯的小学非遗课程体系框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并带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个课堂"建设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家庭""非遗进社区"的"三进"联动,以评价为引领,使课程扎实有效地实施。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以云南壮族《坡芽歌书》为例 2020-06-01
中小学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习教育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缺乏重视、非遗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以及学生缺乏音乐类非遗方面的实践等原因,导致中小学音乐类非遗传承效果不佳,出现了严重的瓶颈问题。以云南壮族《坡芽歌书》在中小学传承的现状为例,对这些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建设、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文化类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完善民族地区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相对应的措施,以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
基于非遗和可拓语义的服务产品设计 2020-06-01
针对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对非遗源文化隐性知识表征与转换方法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遗与可拓语义的产品创意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源文化,提取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建立其可拓语义表征模型,从而得到文化特征与非遗的量化关系;计算文化特征的可拓设计空间,并运用图解思维将其转化为图解语义,通过可拓变换得到特定非遗元素的核心图解语义集,并构建其可拓图形元素库,为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素材。以电动车充电服务设施的造型设计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结果显示运用可拓语义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非遗元素的提取和利用,为非遗创意产品造型设计提供设计方法支持。
-
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以代表作名录中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存续力的重要性。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在对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前提下,需要对"非遗"相关产品进行创新,并且结合政策更好地利用非遗的技术与产品,将旅游产品与非遗的创新相结合,通过分析当下旅游群体的特征、旅游行为与消费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体验设计研究。方法通过调查法收集旅游消费者需求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现代旅游产品体验设计现状与消费者在个性化、交互体验与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非遗"创新与旅游产品体验设计方法。结论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旅游环境,设立"非遗"主题明确且地理位置统一的游览区域;二是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使消费者在学习与参观"非遗"项目的同时能够融入其中,获得参与感,得到更良好的体验;三是需要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将其与非遗的创新与传播相结合,在旅游体验中加入现代科技元素与智能化工具;四是要做好旅游产品的后期推广,将"非遗"衍生品功能性提高,使其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
-
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以傩雕工艺为例 2020-06-01
傩雕工艺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商品化"的特征已日显突出。当前,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下,如何正确认识"非遗"商品化的原真性保护与创意再造的关系,理解区域文化定位与品牌意识构建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傩雕工艺传承人走出现实困境,使中国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出"非遗"文化应有的价值,以此助力乡村振兴,是亟待思考的几个问题。
-
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 2020-06-01
当代乡村,非遗的融进推进了乡村文化运行机制的完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与崛起,已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支柱;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的建构,离不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融合与互补,为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注入强劲活力。非遗的氤氲与乡村文化形态的多元呈现,促使非遗元素与乡村观念文化、公共文化、产业文化、审美文化形成深度的融合。通过非遗的深耕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展拓,即通过非遗品牌打造与文化生态环境的营建、非遗平台建构与文化精英人才的培育、非遗经营运作与文化市场机制的完善、非遗活力传承与文化振兴策略的坚守等方面的努力,非遗的价值方能得到更充分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