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69 条数据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文章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析长江经济带1 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非遗在各省、市上有明显差异,整体具有空间聚集的分布态势,呈现"三核两带"的"人"字形分布结构。从类型来看,曲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集聚特征最明显;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类有较强集聚性;传统医药类集聚性较弱,趋于随机分布;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在区域内集聚程度最弱。长三角地区是所有类型非遗的高密度核心区,黔东南地区和鄂湘黔渝交界也有大量非遗集中。社会经济环境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文化和人口对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较大,而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维度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更为显著。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布局及保护开发的建议。
-
动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用与传播 2020-06-01
现代化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危机。作为在几千年旧社会“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非遗面临着被新文化方式取代的风险,仅仅依赖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力量很难为继,需要从外部环境中找到新的补救措施。动画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具有开放性、民间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以及强大的文化宣传能力,能够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方法和途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
基于扎根理论的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模式”研究 2020-06-01
燕京八绝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了我国皇家宫廷艺术的精髓。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燕京八绝正面临传承断代、后继无人的窘境。本研究运用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12位具有代表性的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揭示了燕京八绝面临的传承困境和原因。研究表明,当前燕京八绝传承存在着学校培养、学徒培养、企业培养以及政府培养四种模式。基于对四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和逻辑关系分析,本研究提炼并构建了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的概念模式。该模式以学艺人(学生/学徒)为核心,职业院校、非遗企业、非遗工作室、地方政府为主体,通过实践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搭建不同组织主体的互动关系平台,以连通不同组织主体的关系,延伸传承系统的效能,从而为破解燕京八绝面临的传承困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传承与推广研究* 2020-06-01
本文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化研究,用数字化创新设计为其生存发展提供驱动力,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文旅融合视野下非遗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文旅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与传承,并以嵩山木板年画为例,打造适合河南本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
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就甘南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保护现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建立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项目数据库、互联网+"非遗"、政府主导下的经济与文化传承共同发展、创新传承艺术等保护措施。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2020-06-01
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的全球实践及启示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传统体育与游戏方面的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传统体育与游戏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认为其具有文化、社会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在全球主要实施的保护工作包括通过引导与协商形成多边共识,通过列入"非遗"名录形成国际规范与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强化保护与推广以及举办赛会、融入教育等。对我国的启示: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推动优秀项目进"非遗",通过"多维度"保护和强化族群记忆等。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 ——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 2020-06-0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中,1989年出台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和1997年启动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可谓两条既平行又相互交织的工作进路。本文旨在从学术史回溯的角度,更为精当地勾连20世纪70年代以讫2003年《公约》出台这一历时性脉络中各种关联性事件,并为基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而开展的学术史研究提供概念工具更变和实践方略演替的系统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