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遗是一条“活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的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遗.但它不应是标本、死物.在我国,活态传承被认为是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这样的感受在采访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程天德时变得前所未有的深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助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记忆与空间的方式表征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机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发现,目前城市普遍面临城市文化建设中非遗的融入过于扁平和机械、对非遗的文化认同存在断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需求仍在磨合的现实困境。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应该互助推进:一是多规融合,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科学地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子项目中;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宣传长效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推动基层非遗传承专业化,提升城市文化知识生产;三是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产品供给与社区营造项目实现文化认同与异质文化共生;四是探索非遗知识产权+新兴技术+新型传播方式的多产业链发展模式,以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助推城市文化提升。

  • “非遗”舞蹈文化进校园的对策研究 ——以东北秧歌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遗产中的舞蹈是经历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才流传到现在的,具备了其独特的时代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可以以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传播和继承,主要是在中学和小学以正式课程内容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非物质遗产性质存在的舞蹈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比如,东北大秧歌因为具备非遗性质开始被小学和中学作为舞蹈素质课的内容,经过在民间的搜集整理,融入了更多的内容,精简出可以突出主题意义的动作组合、舞蹈创作,且采取对应的措施在教学方面加大力度,并进行了更深层面的处理,不但可帮助学生在艺术素质和审美水平方面有所提高,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继承和发扬。

  • “非遗”与群众文化的联系与价值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结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作经验,也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具备极高文化价值,但是当前"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日益尖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这种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需要为目的的群众文化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丰富,也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探讨"非遗"与群众文化的联系与价值体现,对于"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和促进群众文化的广深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的景观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许多岁月传承下来的优秀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首先要明确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分析城市中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合理利用所学知识,重新唤醒该地区的文化活力,提升以及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景观水平。天津市三岔河口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方案。

  • 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和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为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探索了数字化保护传承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策略,在整合已有的"非遗"数字化资源基础上提出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保证泰安市国家级"非遗"得以完整性的保存和再现

  •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路径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前景的深入分析,分别从全面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内涵、提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建设美术类非遗文化产业综合性园区、增强非遗文化附加价值,依托不同规模文化节日及文化展览会、提升非遗衍生产品产值,积极借助并运用现代网络平台与资源、扩大衍生品的宣传效果,通过各大高校优质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有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维度,提出了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在有效继承弘扬与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拓展其衍生品产业化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资源有效整合,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值。

  • 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的技巧 ——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 2020-06-01

    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