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以“百度匠心中国行”活动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背后,是传播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百度匠心中国行”的成功经验,聚焦于目标受众、传承人和传播内容等非遗传播的关键因素,探究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播模式,以吸引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从而为解决非遗传承困境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探索 2020-06-01
作为我国重要少数民族之一,黎族是海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是黎族的核心文化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广保护名录.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正是受到西方文化、外来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冲击,濒临失传,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依然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验及启示* 2020-06-01
当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逐渐成为对非遗进行数字治理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通过对广东、浙江、山西、福建4省非遗数字化保护整体情况、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得出可供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非遗新路径,从而促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
愿意当一辈子“演员”——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双林口述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更是对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存。文章通过对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何双林口述的学艺、表演、授徒经历的记录和研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传承人为之付出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的保护积累可贵的经验和资料。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的优化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肥抛头狮舞法技艺、文化保护和传承路径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合肥抛头狮的技术特点、历史文化和表演器材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舞狮技艺,属于典型的地域性舞狮.保护非遗项目合肥抛头狮,除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场地支持以外,应采取系统记录抛头狮舞法技艺、加强与舞狮项目与学校武馆的合作、进行宗族回归教育、团结乡里开展抛头狮等措施,优化合肥抛头狮传承路径.
-
基于VR技术的福清光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研究 2020-06-01
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凭借其独特性,给人以逼真的“沉浸感”。论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的福清光饼制作工艺,设计了福清光饼非遗保护系统,并对用户的体验进行数据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VR技术还原呈现福清光饼的诞生、发展及变迁,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基于IP视角下的非遗传播策略研究——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 2020-06-01
现阶段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式的时代,指数型增长的信息导致人们关注内容的碎片化和分散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在这种空间中寻找到新的聚焦点,IP化表达由此诞生。IP作为一种网络消费文化的新产物,也是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和商业存在方式。非遗的IP化不仅有助于其在大众之间的传播普及,也提升了非遗商业变现的能力。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本文着力探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和方向,分析电视媒体在保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势和对策。当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缺乏受众互动,娱乐氛围不足、缺乏稳定平台,形式"活性"不足等问题,在未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主题挖掘、丰富表现形式、拓展内容样式、延伸传播方式,以便更好地传承山西省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