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烹饪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融合研究——以“汨罗土八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 2020-06-01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课程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伴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时下热点。作为中职烹饪专业教师,我偶然发现“非遗”与中职烹饪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些共性,而目前对于二者的整合性研究有限。鉴于此,文章将以“非遗”与中职烹饪教育资源融合为主题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推动中职烹饪教育的发展。

  • 非遗生产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包含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民歌、民间故事等,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有效载体。非遗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国独立提出的生产性保护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尤其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后,更符合当前农旅发展、以旅促农的发展要求。

  • 非遗传承空间的保护与利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非遗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体系中,大多数项目有自己传习室、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室)、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场进行非遗传承活动.本文尝试探索非遗传承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之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传承.

  • 非遗漆艺扶贫初探 2020-06-01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涉及衣食住行,在扶贫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并做出了生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现阶段深入研究如何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漆艺;非遗(漆艺)与扶贫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非遗(漆艺)扶贫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方面具有哪些现实意义;非遗(漆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具有时代特征、理论价值、学术意义。笔者作为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2019年《"春雨工程"——"云上非遗·志愿扶贫"竹溪传统漆艺传承振兴大讲堂、大展台活动》项目的牵头人、策划人、调研者,在项目策划、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思考,并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力图寻求解决方案,为非遗(漆艺)扶贫工作建言献策。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文章利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及山西省省政府网站的数据,运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区位熵理论,对山西省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通过研究表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差异较大,类型以传统技艺最为突出,市域级别以运城市和临汾市数量最多,十一地市的非遗平均密度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四十八点五七项。因此山西非遗开发要兼顾保护与开发并行,要注意开发后的特色及差异,且既要在传统旅游开发的模式上创新,又要注意文旅融合之下旅游业态的新发展。

  • 大数据视域下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 2020-06-01

    大数据的视域下,以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赣北戏剧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构想是合理保护赣北非遗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赣北戏剧非遗现状介绍,分析了其面临的时代困境,从建设赣北戏剧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建立赣北戏剧特色素材库、申报传承基地与文旅融合、进行赣北戏剧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平台的构想,就平台的运作提出可行性实践方案。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科研竞争力调研分析——以2003-2018年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为例 2020-06-01

    学术研究论文是评价图书馆员学术研究水平和反映图书馆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文章从全国图书馆非遗学术研究论文,年度发文状况调研分析,图书馆作者队伍调研分析,图书馆作者单位调研分析,图书馆作者地区调研分析,图书馆作者合作发文及发文期刊调研分析等方面,以2003-2018年全国图书馆作者在期刊上发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学术研究论文为例,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科研竞争力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期有助于加强相关研究。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述评 2020-06-0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方式、保护困境与路径、区域研究、个案研究、民族视角、研究现状等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述评。研究发现:当前研究重心从对体育非遗的宏观理论性研究转向针对某类别、个案及地域性的研究;研究方法从以文献资料为主转向更加注重田野实证;研究的学科基础更加丰富,理论基础更加广泛;研究目的侧重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但目前的研究在类别归属、原生态保护、开发等方面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