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的旅游决策研究 2020-06-01

    文章以黄山市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350份问卷对在黄山市主要的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市场推广、价格水平、地方特色、环境氛围、传统心理倾向、对徽州非遗认知与徽州非遗的旅游决策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性,对黄山市未来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意义。

  • 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与自然交互活动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翻译具有生态性的特点.在进行非遗外宣翻译时,译者必须遵循三个生态翻译学原则:整体联系、平衡和谐以及体现生态美学.在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实地考察发现其存在翻译内容选择有失、翻译策略运用不当以及修辞手法使用欠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就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 和食申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对苏州非遗的启示 ——以苏帮菜为例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具有珍贵价值,以苏帮菜为例,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近些年苏帮菜却面临失传危机。苏帮菜传承人试图通过申遗以谋求对其保护,但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苏帮菜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指出苏帮菜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比较苏帮菜与和食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吸取经验并提出建议,力求为改善苏帮菜及我国其他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提供借鉴。

  • 高校图书馆非遗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20-06-0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机构,还是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各个高校举办的的科研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基本都要有图书馆的支持才能展开.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教育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的开展为模板,加强高校对非遗教育的重视,为非遗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支持和引导,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 童玩瓯塑课程 地接海洋灵气——海岛小学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从课改的实际背景出发,以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对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索研究,希望既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浅议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现状,分析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探讨创新设计理念,将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和3D打印技术、VR虚拟展示技术等相结合,在“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下,通过网络技术与自媒体开拓文创设计新思路,以期对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开发领域有所裨益。

  • “非遗”传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STEAM实践 2020-06-01

    如何在当今物质社会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下去,是美术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STEAM教育结合了书本知识与动手创造体验,能够成为"非遗"实践的有效载体,因此为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笔者选定了"走马灯"、"活字印刷"等"非遗"内容作为美术STEAM教育试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艺术的创作活动为主,整合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的学习,最终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极大地改进了教学效果。

  • 山西非遗文化旅游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又被称为无形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在全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面上也相应出现了大量非遗旅游线路产品,但依旧无法使山西省的非遗文化"走出去"。因此,如何为非遗文化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探析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旅游的独特性,进一步寻求山西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方式,有利于提升山西省非遗的传播效果及传播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