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大数据视域下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问题突出。应从如何依托资源特色,搭建非遗数字化平台,应用数字化技术几方面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做活原有资源,增强非遗文化的创新力、传播力和辐射力,促进江西"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和转型。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市场策略研究 2020-06-01

    新媒体大发展日臻成熟完善,伴随着互联网、数字移动媒体的广泛使用,传统的非遗保护以及传承方式需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创新与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该利用网络资源,使用数字化手段更高效更持续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并且进行广泛有效地传播。非遗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跨界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数字化传播以及市场策略进行了探讨。

  • 图书馆在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与策略探讨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图书馆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图书馆在参与戏剧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应发挥促进传播、提供资源与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丰富载体形式、建设交流平台等作用。通过采取系统梳理整合戏剧文献资源、创设交互空间、发展戏剧爱好者和保护者、提升戏剧非遗保护的研究服务水平、积极推进馆际协同与跨界合作等策略推进戏剧非遗保护的不断发展。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生产和意义赋予 ——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为例 2020-06-01

    应该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充分认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在互联网传播中,应从非遗文化的参与者、工艺、历史、材质、作品及形成过程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出发,充分确认非遗文化的符号意义,赋予当代气息的新意义,满足受众醇厚的故土情结、典雅文化品味等符号消费心理,表达手工艺、慢生活的美学追求。非遗文化传播的活态性不仅意味着作品的创新和生产,也要求尽量追求传承环境在百度百科或电商平台等网络空间中的再现。作者、道具、材质等信息的多媒介网络整合传播,不仅促进商品的生产,也可以在与受众协商性解码过程中,实现文化符号的再生产。

  • “非遗”本真性问题再论* 2020-06-01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之后,"非遗"保护要不要保持其"本真性"的问题仍有讨论的空间。在"非遗"保护中强调保持原生态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保护过程中强调保持本真性还是有道理的,"传统文化不能转基因"这个提法没有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第八条虽然否定本真性是非遗的本质属性,但并没有否定保护"非遗"过程中保持本真性的价值和意义。"非遗"保护过程中要不要保持其本真性是事关"非遗"保护质量的重大理论问题。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研究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从文化视角对武术“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当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有关传承人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特点客观上彰显了武术传承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性研究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于武术传承人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符号提取与地方文创产品开发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文创产业发展,与非遗相结合打造地方特色文创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和途径。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符号提取与地方文创产品开发必要性,从多个维度提出开发策略。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价值 2020-06-01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章将从源、特、美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意蕴进行阐述,旨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价值,为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