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陶瓷雕塑非遗传承教育的需求与满意度研究 2020-06-01
陶瓷雕塑作为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陶瓷雕塑所具有的淳朴、雄浑的艺术风格,极其飘逸、豪放的美学风范,形成了中国艺术世界里独具气质的艺术脉络,至今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文化政策方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1世纪初全国各地逐渐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培训工作。本文将从陶瓷雕塑培训出发,使用问卷调查,观察法及访谈法,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满意程度和需求分析,探究非遗传承教育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影响传承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期对今后的非遗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性转化与创新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一个地域文脉的延续,对其活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总结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的非遗"活态"保护理念,并指出在现代性转化与创新中,应正确处理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搭建非遗数据库平台、拓展非遗传播途径、创新宣传手段和方法、着力强化人才支撑等方法,激发非遗文化的内在活力,使之获得永续的生命力。
-
阳湖拳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非遗”保护的视角 2020-06-0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为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阳湖拳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经研究发现,当前阳湖拳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较为缓慢,诸多因素阻碍了阳湖拳的传播与发展。本研究以武术传播学为思考角度,从三个方面提出阳湖拳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武术非遗项目和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个别少数遗产古今中外,举世闻名。改革开放40年,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简单论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基于非遗文化的动漫形象衍生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衍生品开发是动漫产业促进传统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基于非遗文化进行动漫衍生品开发中,需要运用非遗再现、改良动漫形象,使动漫衍生品既可以体现实体观赏价值,又能够满足精神情感的需求,增加衍生产品的附加价值,推动非遗文化与动漫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英语教学 2020-06-01
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并使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得到更强的生命力,翻译工作是根本。把非遗翻译融入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更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分析非遗英译教学的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非遗英译教学的具体措施,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形成正确的非遗英译思路,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完成非遗文本的翻译,起到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
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2020-06-01
理论上,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和层级差异性、文化功能的政治性表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为保护势在必行;文化变迁的常态性表明“民传非遗”必须实行动态保护;宗教的信仰功能表明“民传非遗”具有保护的社会价值。实践上,文化的整体性要求对“民传非遗”进行大生态和小生态的全面保护;人类学主客位观点差异原理要求广泛汲取民众智慧,改变目前缺乏大众参与的现实,激发地方文化自觉,实行参与式保护等。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举行 2020-06-01
本报椰林6月7日电(记者李艳玫通讯员陈思国)在6月9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陵水黎族自治县自6月4日起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据介绍,今年的活动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动员和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到保护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