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社区主导型非遗传承研究—以镇江南乡田歌(秀山号子)为例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鼓励社区、群体与个人参与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是非遗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我国,政府主导是当下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主流,这在客观上容易造成社区参与非遗传承程度的不足。本文以江苏镇江的非遗项目南乡田歌(秀山号子)为例,围绕"社区"这一概念,引入劳里·航柯的"民俗过程"理论,通过探讨积极传承人、社区成员、村委会和当地学校等非遗保护参与方在秀山号子社区主导型传承中的作用,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有益经验。从长远看,社区主导的传承有利于提高社区保护自身传统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具有借鉴价值。

  • 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作模式——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模式,重点分析其教育价值、途径、措施等方面.

  •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十三五”期间成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点。“文化转向”视野下的非遗英译工作也崭露头角,正译与误译现象并存。本文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现状出发,为翻译人才培养的提供策略建议。

  •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销策略研究_x000d_——以临沭柳编为例 2020-06-01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带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给传统的优秀文化造成了冲击,而非遗文化的开发和使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沭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短缺、渠道单一等一系列营销问题.新媒体营销平台为柳编的营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策略,研究柳编产业的营销模式,提出合理的营销策略并分析其优缺点,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阅读资源的思考 2020-06-01

    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少数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挑战。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以广泛传播的阅读资源,对于拓展非遗发展空间、增强非遗功能和效度、达到非遗活态保护和非遗的传承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2020-06-01

    四川相书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主要凭借口技演出来描绘故事的情节。本文聚焦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相书,通过对它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艺人进行概述,了解其发展过程;参考相关文献资料,阐述四川相书的当代保护现状,即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地位,增强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开展四川相书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根据当代的保护现状,提出对四川相书的传承策略,即开展传习培训,举行惠民演出,创新曲艺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四川相书的保护与传承任务还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行。

  • 因技艺施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归现代生活 2020-06-01

    近年来,凤翔街道办事处在辖区范围选出发展潜能比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资源的再生性,将历史的、静态的、古老的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相融合,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变成现代的、时尚的、融入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设计与审美理念,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根据技艺的发展潜能,实施不同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策略,达到既传承非遗文化,又发展地方经济,同时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实践探索 ——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独特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建设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为载体,通过结对大师、融入专业、活态传承、服务社会4个方面工作,积极开展了民艺讲坛、民艺体验、非遗市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建设等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