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地方高校如何传承区域非遗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界定为:面临“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是非遗大国,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演变,传统非遗一方面大受国内外文化消费者的喜爱追捧,一方面又正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传承危机。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后、传承有序的现实途径。希望为读者们带来思考,也带来启迪。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启蒙教育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范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启蒙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的问题。针对这些不足,应从构建教育主体多元介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体系架构,以及开发多种数字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数字绘本两个角度出发,积极推进非遗启蒙教育的开展。

  • 浅谈文化创意设计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文化创意设计作为一种新型发展理念,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通过知识、文化的不断创新与融合,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并且以起独有的特点助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从文化创意设计的视角出发,从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生产与消费、文化基因三个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非遗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人们长久以来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的积累。而文化创意从非遗特点以及非遗保护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因素入手,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与改进。文化创意以“创新”为理念,通过全新的设计方式,为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搭建起了桥梁,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非

  • 地方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区域性大学的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掌握较多的学术、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局限性,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学校特点,与政府部门协同创新,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加大应用性研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 资讯快递 2020-06-01

    百工百匠非遗新生9月6日上午,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非遗展演中心落成典礼挂牌仪式,在北京七棵树创意园区隆重举行。非遗展演中心的落成,标志着民贸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化传承方面,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副会长高德辉、民贸会非遗工作委员会主任董策力、副主任杨青湖、非遗工作委员会文化顾问暨当代知名茶文化研究学者唐建平等人参加了隆重简短的开幕仪式。

  • 方言文化的法律保护:定位、归因与进路 2020-06-01

    方言的法律定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实践中因传承载体的单一定位而大大限定了方言保护的实际效果,故有必要回归到方言文化自身的"非遗"定位。方言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濒危危机与特征弱化的势态,其法律因由包括发展方言与推普政策的"零和博弈"困局、方言保护缺乏明确规范指引、法律适用对方言用语的天然排斥、方言歧视的法律救济阙如。方言保护的法律进路构建包括:立法上确立个体与群体方言权;弱化行政管制与采用柔性行政指导;司法制裁失范行为以及对方言用语的特定践行;提升社会整体方言权利意识与加强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调查传承与馆藏存档对方言协同保存。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滇海虞衡志》的文献价值及利用 2020-06-01

    《滇海虞衡志》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方志,记述了贝叶经制作、造纸、玉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农耕、生产、节庆等民俗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为非遗保存提供了良好范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考证依据,为非遗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补充,可以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药品食品生产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 将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本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如何将石家庄非遗文化融入英语课程中,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