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5 条数据
-
谈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思路 2020-06-01
在对辽东7个满族自治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揭示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分析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讨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思路。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分布特征及成因 2020-06-01
通过对吉林省政府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统计和分析,与国家和其他各省比较,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类型结构,还是地域分布、民族分布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类型结构方面,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四个梯队: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属于第一梯队;传统美术和民俗类次之,属于第二梯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数量接近,都在20~30项之间,属于第三梯队;曲艺和传统戏剧数量最少。在地域分布方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中部和中西部,在这种带状空间分布特征下,又呈现以部分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组团状集聚分布特征,且不同类型非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但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呈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影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地域和民族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民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2020-06-01
运用AHP法和专家打分法对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治市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较好,其中长治县、长子县、襄垣县、沁源县、城区、潞城市开发潜力优于其他区域,适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黎城县、平顺县、沁县开发潜力居中,可以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屯留县、壶关县、武乡县、郊区开发潜力较差.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建——以佛山市为例 2020-06-01
根据列斐伏尔和索亚的空间理论,构建了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类型,探讨武术非遗的多重存在与现实困境。目前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生存空间缩减、地位日益边缘化、价值认同错位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重构武术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提升社会认同感,加强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凸显核心技艺和创新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及其营销技巧 2020-06-01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非遗产业化经营在保护传承中的经验,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可行性路径及营销技巧。
-
浅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始呈现融合的趋势。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有关部门和团体组织了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致力于通过日常教学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自觉地将英语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进行融合,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与传播。
-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以“移穰龙灯舞”为例 2020-06-01
以山西省非遗“移穰龙灯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方案,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的可持续发展。
-
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设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策略探讨 2020-06-01
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根源所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累,铸就了国家历史的辉煌,其中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们不断的向前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人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忽视,导致了非遗文化现在堪忧的处境,而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现在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非遗文化不仅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保护,更加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这样才能将非遗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