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五峰南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曲的生存遇到了危机。本文以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为研究对象,借用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理论,从要素、情节、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套非遗场馆的展示概念和方法。从建立文化认同意识出发,加强南曲的基础文化宣传与保护工作,为有效推动后期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相关案例的指导,也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历史文化活的载体。基于2006-2016年相关学术文献,分析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名城非遗旅游研究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较少;研究理论基础较薄弱,主要运用体验经济理论、昂普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偏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研究内容集中在名城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非遗旅游开发对策、非遗旅游开发模式、非遗旅游多角度和非遗旅游评价等方面。

  •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对非遗传承教育的探索——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映射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的根源,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作为地区国民教育的平台,担负着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以非遗特色教育建构为例,概述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对蒙古族非遗传承所做的有益探索。

  • 基于GIS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 ——以江西省为例 2020-06-01

    为了解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更好地发展江西省文化旅游,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76个县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遗产资源、聚落与景区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潜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地区的潜力指数,最后基于Arc GIS对潜力等级进行可视化表达分析。结论表明:从宏观层面来讲,江西省非物质遗产旅游潜力集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为以市区为高潜力中心向周边县域辐射;从微观层面来说,南昌市区、景德镇市区、九江市区、宜春市区、吉安市区、赣州市区、进贤县和婺源县的非遗旅游发展潜力最高,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 国家祀典类非遗的传承现状、问题与发展——以2018年陕西黄帝陵祭典为例 2020-06-01

    作为国家祀典类非遗的重要代表,陕西黄帝陵祭典从祖先祭祀仪式演变为象征民族精神的现代公祭,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帝陵祭典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族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非遗保护角度来说,其仍存在着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本文建议理顺非遗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学术支持,尊重社区差异性,提高民众参与度,以改善民生和服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将当代国家祀典类非遗改造成官民同庆、普天共庆的公共性仪式。

  • 国之盛·石之兴 综观雨花石收藏前景 2020-06-01

    南京雨花石晶莹剔透、五彩斑斓,小巧玲珑。被誉为掌中奇宝、石中皇后。它便于把玩,便于收藏,便于交流,便于展览,堪称画面宝石。雨花石不同于邮票与钱币,它的猎奇性很强,石中呈现出的画面没有一枚相同图案,故此备受人们青睐。它还是南京的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2016年1月14日,“雨花石鉴赏习俗”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全国上千种观赏石中申遗成功的首个范例。

  •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豫章赣绣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情况的宣传,致力于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应当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营销模式研究,最大限度地整合非遗资源,拓宽非遗传播渠道,让非遗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基于城镇化下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因素研究 2020-06-01

    城镇化下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主要是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观保护意识淡薄,城镇化环境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土壤,传承与保护投入有限。因此,在城镇化环境下通过整体性、生产性和记录性保护措施、通过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博物馆收藏等措施,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维护民族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