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其能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和心理情感等,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众多类型,而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文化,做好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进行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因此,人们应高度重视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本文对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 2020-06-01
通过调查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概况,论述了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面临非遗项目难觅传人、部分非遗项目本身因循守旧、公众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不髙、相关部门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全球化的冲击等困境
-
浅析数字技术在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中的应用―以平遥推光漆为例 2020-06-01
平遥推光漆技艺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文化性、艺术性、民族性,但大多生产效率较低,网络宣传推广程度不高。本文以平遥推光漆为例,结合非遗传承人、高校和商业,从辅助生产和宣传推广两方面来讨论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当前,文旅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重庆市非遗保护和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梳理了重庆市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建议,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
-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 2020-06-0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有效地嫁接传统与现代,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注入活力。在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可引入MCN机构完善产业链,提升"非遗"和各个业态之间的契合度,并保证市场化和原生态的平衡。
-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 2020-06-01
淄博作为齐国故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但存在非遗与旅游始终两张皮、资源之间各自为战、非遗没找到方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等问题,亟需政府主管部门加大统筹协调,调动行业企业开发非遗旅游的积极性,实现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淄博市非遗旅游开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齐文化主题的“非遗旅游+”。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维系的机制研究——以粤西庵里村年例为例的剖析 2020-06-01
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年例是粤西传承几百年且至今仍非常盛行的地方性文化节日,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基于粤西庵里村的田野,发现年例文化节日的繁荣发展有着自我保护与传承的一套方式。通过详细描述年例的游神、宴席、睇戏三个部分和整体分析年例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实施与效果等,总结维系年例活动传承的内核:村落文化的传统,族群认同的维系,宗亲骨干的主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性路径,继而推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
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源与流 2020-06-01
一、过去非遗保护的主要脉络与成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