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甘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2020-06-01
在甘肃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甘肃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将充分发挥"旅游+体育"产业的联动作用;积极探索甘肃当前体育非遗资源旅游化生存模式,旨在有效促进甘肃体育非遗的有效保护与传承,推进甘肃省"旅游+体育"产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
目的·方式·方向——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记录是一项基础工作,记录指的是完整考察某项有关文化,并维持更新动态,将这一发展变迁过程记录入库。构建非遗名录应能进能出,抓大放小,对于一些非遗项目没有太大价值,或是无法进行活态传承实践,不应该强行传承。可通过博物馆物质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是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这些都应转化创新面向市场,有效结合当下的应用场景以及人们审美需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对于其传承环境和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影像记录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要方式,在新的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从而可创新影像记录形式,能够完善非遗记录、传承和保护手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纪录片以纪实影像、多样叙事表现手法成为拓展“非遗”生命力的有效形式。非遗纪录片创作可以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一个崭新的平台,也是建立全媒体交互式传播渠道的重要途径。非遗纪录片要在传承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满足观众的视听喜好,用好叙事方法和视听元素,达到艺术价值和文化表达的双重共赢。
-
浅析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多元格局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日趋衰微.人们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转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博物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承担的责任和作用,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博物馆"非遗"保护模式.
-
烟台艺术学校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校园传承 2020-06-01
烟台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为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自2017年始,烟台艺校美术绘画专业开设多门非遗课程,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校园传承。通过认真调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先后将剪纸、绒绣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将泥塑、葫芦烙画纳入美术设计课程体系。聘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强、绒绣非遗传承人朱东德、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赵善臣、胶东彩塑传承人陈玉录为学校客座教授,建立以这些大师名字命名的4个名师工作室。学校还根据非遗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投入10多万元不断添置相关教学设备
-
试析非遗视域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推广和传承 2020-06-01
音乐是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繁荣的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入手,分析民族音乐在非遗语境下传承和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角度谈服务设计的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涉及众多物质资源、设备与人员之间的部署与安排,其中传承的内容是具有服务属性的非物质体验,其核心载体是传承人。服务设计的引入可以为传承人与用户创造共同价值,通过合理地整合相关资源,打通传承活动中"台前""幕后"的合作壁垒,为实现非遗的活化传承奠定基础。
-
现代传媒语境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安新县增庄邵氏高跷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之一的现代传媒,在近年来的"非遗"保护运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代传媒凭借其诸多优势推动了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媒体强大的话语权和同化作用下,"非遗"事项也正遭受着来自外部的强势价值评判,以及媒介化过程中"标准化"和"去语境化"的困境.因此在"非遗"的媒介化保护进程中,现代传媒应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对其所持"非遗"事项的价值判断,并以此为依据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与"非遗"传承人以及政府、学界、商界等其他"非遗"保护主体的共同磋商之中,找到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社区繁荣建设的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