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非遗产业化”陷阱与对策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流行,关于“非遗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日益兴盛,备受学界、商界、旅游界乃至政界关注。“非遗产业化”是当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诸多待商榷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非 遗产业化”中存在的陷阱,谨慎行事,勿踏雷池,避免将保护性行为变成了破坏性举动
-
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条例),共有17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1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委员和代表认为,条例充分吸收了一审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保护体制机制,更加突出了本市非遗保护特色;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广东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肇庆市端砚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体验时代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都在发生看转变,更需要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使非遗文化与现代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好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端观文化作为广东肖肇庆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肇庆市端观文化为例,借助“互联网+文旅IP”的模式,实现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促进当地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以兰州青城水烟为例 2020-06-01
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普及,我们也越来越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面设计之间的联系值得我们去思考,在此之中,兰州青城水烟的工艺在2007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制作工艺与发展也值得我们去研究。
-
苏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苏北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和集中的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具有很好的区域共性,开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苏北五市继成立非遗保护联盟后的又一项推动非遗保护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苏北非遗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苏北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苏北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及应用研究 2020-06-01
在悠久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许多值得永久传承和保护的技艺,非物 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那些具有特定形态的文化遗产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外在形态,它是一门可以传承的技艺,是值得人类永久保护的珍贵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代代 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它能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存在于人们内心,是活的文化瑰宝,是一个民族最为传统和悠久的民族记忆和财富, 因此,如何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便成为了当代重点研究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十分重要,就如保护物 质文化遗产和濒危野生动植物一样,一旦忽视或者懈怠,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非遗数 字化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及应用
-
非遗语境下节日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变迁 ——以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为例 2020-06-01
节日作为民众、族群特殊的风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事象和生产生活逻辑,是集体记忆的集中展现。双华畲族"二月二"会亲节在延续了我国传统"二月二"的节日内涵外,又因独特的民族集体记忆呈现出自身的文化形态,延伸了族群记忆的链条,成为本地畲族文化认同的标志性符号。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双华"二月二"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以歌会的形式从普通的地方性岁时节日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节日文化发生了变迁。回溯这一历程,我们看到了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与民间传统节日的互动,同时我们也应反思非遗语境下节日传承保护的合理路径,从而推动传统节日的可持续发展。
-
浅谈“非遗”保护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020-06-01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在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延续下来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族精神、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首先在于一个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风险和新挑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制约着传统文化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怎样建立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去支撑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的延续,从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建设,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