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87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87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弘扬非遗核心技艺 揭示海派文化精髓 ——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首发式上的致辞 2020-06-01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上海书展现场,共同见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正式出版。作为这套图册的主编,我谨代表作者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向给予这套图册大力支持的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向今天到会的所有嘉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 “身体”理论与非遗知识研究的新维度 ——读《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 2020-06-01

    数十年来,学术领域里“身体”话题很受关注。从文献来看,21世纪初期的几年里,文学、哲学及文艺学等领域开始从身体叙事、身心关系等不同视角关注身体理论;叶舒宪《身体人类学随想》发表后,人类学有关身体的研究正在慢慢兴起。及至稍后,美学领域里引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借由译介、研讨等多种方式展开学术对话,多方合力的结果是,身体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凸显,讨论也日渐深入广泛。在继前一个世纪后期文化研究的热潮后,21世纪开始,身体理论成为一个又起的理论热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以“七贤友之 非遗薪传”宴会主题设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高和寡,不易走进大众的生活,难以让大家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采。因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饮食结合起来,对宴会主题进行创新,以主题宴会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中州遗韵 匠心塑美 ——访河南画像石碑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清刚 2020-06-01

    画像石也称为"汉画",主要产于中原地区,它几乎是汉代艺术的代名词,也是汉代文化的标识。文化学者方清刚,其十余年始终对画像石进行收集和收藏,并就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要素进行了整理,以中华民族工匠精神承传着画像石碑拓技艺,成为了画像石碑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现代视野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 2020-06-01

    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至今,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第18个年头。在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立法式保护等也在一步步探索中开展着,也试图开展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但纵观十大类非遗项目,不难发现,其中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可观,他们是众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其非遗项目的保护,对保护文化多样性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因此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博物馆平台优势探索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提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 非遗视阈下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技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产物,是凝结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一部分技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濒危项目被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体系中。这些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以及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第一群体”及其生态扩展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届常委会,针对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在道德层面、立法层面或是商业利用层面出现的对"非遗"的滥用和不尊重等问题,于2015年审议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特别强调了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和传承"非遗"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