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保护非遗,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永不断流 2020-06-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遗产,这其中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如果没有非遗的话,我们的文化就会断流,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会滞后。由此可见,能不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究竟该如何有效保护“非遗”?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非遗”保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保护传承人,也就是把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的教学实践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其进入高校教学实践场域不仅加强了高校与民间群体的联系,也为高校理论教学提供了"学以致用"转化的可能。秉承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扶贫与扶志、创新与创业、国家通用语培训与爱国意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作为教学目标,当是非遗传承人群高校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
基于“互联网+非遗”新型活态模式的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非遗文化传承断层严重,传播途径狭隘,非遗艺人工资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韶关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地方特色文化,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去保护、宣传和发展非遗是当务之急。从翻译的视角,以韶关市非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翻译现状、价值、难点和策略。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了提升非遗翻译效果的对策。
-
云南丙中洛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文章通过对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镇怒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并对当地非遗旅游提出保护性开发策略。
-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以吴歌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
制度风险的法律维度: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 2020-06-01
以风险理论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行法律制度,根据风险产生根源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风险会表现为制度运转失灵风险、制度功能偏差风险和公平性缺失风险。化解制度风险,形成制度风险的维度,不可基于同一个标准,而是需要在大的框架之下论及制度风险的法律管控,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构“建立私权,善用公权”的多元法律控制体系,并在体系内引入技术规制,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推动民间习惯法与法律制度、公法与私法的互动式发展。
-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知识文化信息和隐性信息,必须通过使用者熟练解释并口传面授,才得以世代相继而传承下来。隐性信息保护了老一辈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占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隐性信息的存在决定着非遗的持久性传承。当前,非遗隐性信息在基本属性、隐性信息发掘、隐性信息利用和隐性信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处于相对初级、肤浅的阶段,对非遗隐性信息的研究将会在信息特征表达、隐性信息外化呈现、隐性信息存储方式、原生态生态环境保障等方面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