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0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本文阐述了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又从产业创新、非遗旅游区域综合景观、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耦合、体验式经济、全媒体传播和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六个方面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
-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析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过程中,基层县市(区)承担着重要角色。正确的保护工作理念、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措施,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前人积累的保护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基层保护工作实践,将适合于基层应用的五类保护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基层应用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五类保护模式,选择、借鉴和创新最完美、最科学的保护模式,最终实现非遗项目保护的初衷和目标。
-
基于智慧教学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研究 2020-06-01
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教学日益成熟,在校园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对于我国精神文化教育,特别是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本文从智慧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有效的实现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齐鲁文化传承"工程的开展,促进山东文化的繁荣。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我国历史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及精神价值蕴含其中,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探究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可更好地保护我国的非遗,同时对实现非遗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活人,具有活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文章通过分析非遗传人的特征、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的几种悖论,提出创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种途径。
-
创新非遗传承的传播路径 ——以东莞非遗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2014年开始,东莞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实践新路径,市非遗保护中心提出的"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至今已经第六个年头.笔者历经活动策划、实施、提升与推广,不断创新扩宽传承路径,不断激活社会资源参与其中,使得该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有益教育界与文化界的品牌活动,成为非遗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系列创新做法与成效,总结经验与深入思考,为非遗传承传播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
-
非遗传承—任重而道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其传承的最终目标是让其回归民众的生活。以立法形式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立法过程中与现实不符的部分,以乐观而富于现实可操作性的思维不断优化立法,是非遗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而在广大民众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觉了解和深入认识的现状之下,传播普及可以视为传承的前站。
-
北京市非遗项目意拳的历史成因与传承发展 2020-06-01
为了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意拳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促进其在当前环境的传承发展,运用文献资料、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意拳历史的流源及发展、意拳本身的价值、保护传承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同时吸取西方搏击的训练方法,加上王芗斋自身的领悟,使得意拳得以产生。意拳消除了繁琐的套路,对武术的时代性创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意拳具有技击防卫、健身养生、文化传承等价值功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意拳的家庭、师徒和社会组织传承存在不足,限制了意拳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建立专门研究意拳的机构,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传承人的选材,加强宣传力度,推动意拳非遗活动进校园、进警营和各大传统武术比赛,在保留自身的的特点基础上加以创新,扩大社会参与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