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

共检索到 19 条数据

  • 新媒体环境下夏布的传播研究 2021-08-26

    新媒体环境下夏布的传播研究

  • 湖南民间戏曲的历史境遇与当代传承研究 2020-06-01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民间戏曲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湖南先后有多项戏曲艺术先后入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史料的梳理、演剧形态的分析,对湖南民间戏曲的生存境遇进行分析,由此展开保护、传承的思考。

  • 江汉平原荆河戏传承人的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的研究、调查、分析和应对性处理,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切实保证民间技艺活态延续的必由之路。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荆州"荆河戏",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与汉剧、京剧渊源甚厚,是珍贵的戏曲艺术宝库。在广泛收集荆河戏传承人资料的过程中,笔者从传承人的学艺经历、知识结构、经济收入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从荆河戏传承人生活保障、资料研究、培养模式、经济创收、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寻找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政策,以求在地方戏曲传承人的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可适用的对策。

  • 青海玉树《格萨尔》说唱艺人生存状况调查 2020-06-01

    说唱艺人是《格萨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其中的神授艺人最具代表性。对神授艺人的研究不宜过度关注其神秘性,应该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认识到他们的存在价值,关照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发挥他们的潜能。建议以国家级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依托,加强玉树州格萨尔文化的语境建设;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对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保护力度;统筹社会力量,增加演出机会,加大对说唱艺人的资助和扶持。

  •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

  • 非遗保护视阈下大竹竹唢呐艺术的传承现状反思 2020-06-01

    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着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但与许多民间器乐一样,大竹竹唢呐文化主要因其传承机制、审美变化、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原因,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一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及挑战,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负面影响,且直接对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较大破坏。

  • 非遗视域下陕甘川毗邻区号子的艺术特征与生存路径 ——以甘肃“两当号子”与“陕南号子”为例 2020-06-01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两当县以"号子"闻名,而与之毗邻的陕西南部地区也有深入人心的"陕南号子"。虽然这两类号子共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域,先后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两地语言、文化、地理、地貌等因素之不同导致了两种号子在唱腔及其艺术特征上有较大差异。文章从源流、艺术特征、融合和保护传承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旨在弘扬优秀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认识、喜爱非遗,让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