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67)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67)
学术交流(1)
非遗资讯(1)

共检索到 169 条数据

  • 在整体性的田野中思考非遗保护研究 ——评《依托村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20-06-01

    《依托村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非遗保护研究中一本具有方向感的理论著作。书中提出了几个极有方向性的理论观点,包括整体性田野方法、保护原则、保护模型等。文章对这些的理论成就做了一个初略评价。

  • 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承德地区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特色明显。其中承载着当地民风民情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厚深邃。"互联网+"时代,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为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创新探寻合理方法路径,同时对承德地区的"满非遗"音乐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良好地方音乐文化业态是地方政府与学界需要不断思索的课题。笔者尝试对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展开相关思索与阐释,以为承德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提供些许参考。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性别研究综述 2020-06-01

    性别视角在近年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传统舞蹈是以两性身体为根本载体的动态艺术,通过对中国"非遗"传统舞蹈类性别研究文献的检视,结合"非遗"传承人的空间和性别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相关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尚存在性别简化,对男性关注较少;多关注"非遗"实践,对性别理论研究较少;多历时性个案研究,比较研究较少等问题。这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湖南省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 遗产思辨研究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过于强调"遗产"特性,而使其本质上"物化"的倾向。溯及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不难找到其二元理论逻辑的根源。遗产思辨研究将非遗视为动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其内在价值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由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动态复杂动力机制形成,强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在与多元群体实践中重新理解非遗的本质,通过多层次及全方位阐发、挖掘和转化其精神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释放其所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进而发挥非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豫剧作为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创新及实体转化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基本途径,以实体产品为载体彰显文化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该文作者通过分析豫剧文创的现状,研究优秀的文创案例,了解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同时根据产品反馈反思产品设计,进而实现产品再创造。其中,体现文化的创新性与产品的实用性是基础,提炼文化符号将其与产品相结合是难题,打好基础、解决难题,可以顺应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器物美学意义及出版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 鄂伦春非遗项目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在漫长的狩猎、迁徙、发展和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深厚而独特,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深入,鄂伦春非遗保护得到高度重视,摩苏昆、古伦木沓节、桦皮船制作技艺等均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缺失。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刻不容缓,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