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条数据
-
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 2020-06-01
“文化空间”是目前国内学界频繁使用、着力探讨的术语,但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特别在范围界定和未来研究走向上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从“非遗类型”和“研究视角”两条线索梳理国内对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指出“文化空间”已呈现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融合,不应该局限于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把文化空间视为一种研究视角,让它进入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更大的知识系统,开拓出更多的无限可能。
-
非遗馆建设类型与形态探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支持,各地陆续意识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展示空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以展示为主、体验、培训兼顾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专门展示非遗的博物馆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逐渐形成了以"非遗馆"命名的非遗展示空间。本文从非遗馆的功能需求出发,探究非遗馆建设类型与形态,为后续各地非遗馆的建设提供借鉴。
-
浅谈中国地方戏曲采茶戏音乐中存在的复调音乐 2021-08-26
浅谈中国地方戏曲采茶戏音乐中存在的复调音乐
-
基于非遗名录统计分析的山东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为了更好地促进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选取山东省161项市级以上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分析其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上整体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类型结构以民间文学类、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为主;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濒海带状分布特点,且主要分布于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四市的沿海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和人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对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和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统计与分析中发现的完整四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海岛型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少、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中国东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及其民族文化特征 2020-06-01
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方面,以传统音乐、民俗、曲艺类为主体,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次之,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和民间文学排在第三层次,这与中国非遗在类型上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为主体的结构特征差异明显,体现了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的独特性。同时,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集团集聚和阶梯分布共存的结构特征。在民族文化方面,少数民族的非遗数量丰厚,占据主体地位,多民族交融共生,具有显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少数民族的非遗类型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
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外宣翻译研究 2020-06-01
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非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并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中的“杨家埠年画”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
右江流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保护措施 2020-06-01
右江流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主要有民间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传统工艺、民俗节庆、游艺竞技等几大类型。当地对非遗保护主要采取了机制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活动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收藏记录性保护等措施。对该区域非遗类型保护举措进行研究,有利于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以使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而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分布特征及成因 2020-06-01
通过对吉林省政府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统计和分析,与国家和其他各省比较,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类型结构,还是地域分布、民族分布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类型结构方面,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划分为四个梯队: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属于第一梯队;传统美术和民俗类次之,属于第二梯队;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数量接近,都在20~30项之间,属于第三梯队;曲艺和传统戏剧数量最少。在地域分布方面,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中部和中西部,在这种带状空间分布特征下,又呈现以部分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组团状集聚分布特征,且不同类型非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在民族分布方面,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但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呈现出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影响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地域和民族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民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