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17)

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试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幼儿园课程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是本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优秀资源,也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人文化、综合化的切入点。徐州地区幼儿园“非遗课程”的开发,应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以及培养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为目标;其内容的选择宜从架构经典模块、甄选合适内容、改造创生课程资源三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的实施路径可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区角活动中和游戏活动中。

  • 承地方面塑特色探创意实践之略——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2020-06-01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基地,民族文化进校园,对于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秉承“让每一朵花都绚丽绽放”的课程理念,挖掘地域特色,开发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特色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一次次对教材实施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创造美的素养。

  •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好家国情怀的底色 ——以广西“非遗”主题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为例 2020-06-01

    2014年,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公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成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标志。

  • 高校非遗课程如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立法保护。本文简单分析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就高等教育课程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以探讨。

  • 传承“非遗”文化,丰盈美术课堂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与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地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如何有效地开发"非遗"资源,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为美术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非遗+美术"既给美术教学开辟了新天地,也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 “非遗”进校园,薪火锻造传承链 2020-06-01

    2018年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盛大举行。“非遗校园行”作为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25所学校参与展示展演活动,并且集中对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等校园传承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传承非遗。如今,全国许多中小学校都将非遗项目、非遗课程作为一大教育特色,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流传了几百年、几千年的老手艺。得益于此,“非遗”蕴含的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技能技艺、意志品格、民族自豪感等——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承。

  • 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之考核管理刍议 2020-06-01

    笔者经过近3年的摸索,累积了部分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的实操经验,本文拟对非遗制作技艺进入课堂教学的考核管理问题提供部分可参考建议。课程预期教学效果笔者与同事将面塑非遗项目引进课堂,不仅是简单地让学生观看传承人展示技艺,而是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相应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