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17)

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的课程开发 2020-06-01

    潍坊本地非遗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厚重的传统底蕴,将潍坊区域非遗项目引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民艺鉴赏与文创设计"等通识课程普及非遗文化、开设"民艺鉴赏与制作"等专业拓展课程传承非遗文化、改革"视觉特效设计"等专业课程体系置入非遗文创主题项目,创新非遗文化,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在跟随非遗传承人的传授、针对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强化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共同培养具有非遗传承创新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

  • 非遗在高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表现形式,是区域文化的典型印记。该研究倡导非遗课程不应仅仅是将非遗搬进课堂的机械动作,而是建立在传承、开发、教育等基础之上的产教融合行为。该研究立足将非遗与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岗位需求整合,以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结合我校相关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施过程与产教融合教学相结合,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反思进行系统梳理。为日后相关课程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主要将从课程简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学成效、瓶颈问题、课改方向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 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整体构建——以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的实践为例 2020-06-01

    重庆市合川区巴蜀小学活用本土资源,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构建了六年一贯的小学非遗课程体系框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遗文化素养,并带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个课堂"建设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家庭""非遗进社区"的"三进"联动,以评价为引领,使课程扎实有效地实施。

  • 全域旅游背景下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以及文旅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和繁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我国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然后讨论现阶段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情况,针对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非遗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有效策略。

  • 以当地音乐资源,打造"非遗"美育课程 2020-06-01

    非遗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沉淀所传承下来,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在打造非遗美育课程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当地苗族、侗族音乐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传统音乐传承提供助力.

  • 非遗文化入课堂,烙画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2020-06-01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因此把烙画带入课堂,将烙画的发展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手工技能,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烙画、体验烙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是传承的非遗文化最好的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小议 2020-06-01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是改变当前非遗传承困境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政策与法规引领,非遗项目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数字化技术和市场化手段,才能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弘扬。

  • 思政教育在高校非遗课程中的渗透路径探析 2020-06-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体系庞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及思想内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非遗文化,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曲艺、工艺、歌曲、舞蹈、礼俗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动态性及传播性。为有效传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不仅需要高校注重对非遗课程的创设,更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思想觉悟高的文化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