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17 条数据
-
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如何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文章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通过调查、个案分析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旨在阐释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讨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
“非遗”校本课程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 2020-06-01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与民族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专门机构去保护它,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去传承它。"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家美育工作指导方针、新课程改革理念、"非遗"文化特征、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探讨如何实现"非遗"课程的美育价值,为相应的教学实践提供思路,助力总体育人目标的达成。
-
非遗传承融入高校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简论 2020-06-01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均亟待加强。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与普及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
-
非遗文化的当代美育价值 ——以福州油纸伞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情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在拓宽美育教育的基础上既能丰富美育的形式,又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以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为例,结合福州第四中学开设的非遗校本课程《福州油纸伞》的实施概况,探讨非遗文化的当代美育价值。
-
“非遗”校本课程在校园美育的价值 ——以福州软木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是教育资源,是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与精神的寄托。当下,校园美育的新风向是让“非遗”走进校园。非遗文化与美育的融合创新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二是丰富校园美育的形式与内涵。本文以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软木画为例,探讨福州软木画校本课程在校园美育的价值。
-
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晋北非遗音乐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以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为例 2020-06-01
应用型大学建设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建设应用型大学就要从专业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音乐学院在转型发展中,要积极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突出地域文化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非遗音乐保护相结合,既可以利用高校优势保护与研究非遗音乐遗产,又可以培养非遗音乐传承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
社区教育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 2020-0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学中也愈发常见,而为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教育中非遗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愈发重要,特别是近些年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一目的提供了契机,本文主要对社区教育中非遗主题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进而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
“非遗”在初中校本课程中的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很重要的文化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艺术更可以说是一种美术.如果在初中的校本课程中能够借助于非遗资源展开教学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一定的提升.因此作为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的结合非遗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美术课堂内容,让学生熟悉并且懂得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